正在阅读:锁石有个帅寿昌,48岁中进士,供职翰林院…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锁石有个帅寿昌,48岁中进士,供职翰林院…

转载 方璜2024/07/27 07:35: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5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帅寿昌供职翰林院
樊明芳
帅寿昌(1767-1832),原名慧生,字芳芷,号子定,奉新县北乡(今宋埠镇)锁石村人。他父亲帅统世,字广臣,号垂轩,业儒,生效之、孔闻、寿昌三子,老大和老二均以务农为业,独有老三克承父志,发愤读书。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后供职于翰林院,担任武英殿协修官。著有《莞谭诗剩》传世。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道光十九年甲戌龙汝言榜”进士第47页载:
“帅寿昌,原名慧生,字芳芷,号子定,北乡人。幼颖异,英姿隽迈绝伦,年十八,肄业本邑冯川书院,山长邑进士宋鸣珂以慧业见赏,故名慧生。年二十一补诸生。越三年,食饩。又十年,嘉庆辛酉,固始少宰吴公鉴庵督学江右,奇其才,科试擢为拔贡第一,大为延誉,以国士目之。嘉庆甲子冬,少宰李云洵视学湖北,以寿昌门下生作书招之,为襄校多士。适有某亦出少宰门下,过湖北,缘舞弊通诸幕,待决于寿昌,绐之,事辄止。励志多年,卒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官。年六十六卒于家。寿昌起家为贫孝廉入词馆,谢病后于北乡倡举文会,为计偕诸公办装以偿前志。襄其事者孝廉周化溥、余成教、秀才宋作宾也,学士祁寯藻为之传。”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县志的记录较为概括,不够具体。帅寿昌的传记以祁寯藻《太史子定公家传》为最翔实,虽称家传,然其出仕前之行状应系其后裔所提供,他在翰林院供职之行实应系作者所目睹。能请到当朝一品大学士、三朝帝师祁寯藻写传记,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尚荣耀。祁寯藻先行概述其少年读书之聪慧,然后再写他成年后在吟诗、作文、时艺、书法方面的特色:
“(公)生颖异,英姿隽迈绝伦,有殊相。年十八肄业本邑冯川书院,山长进士宋澹思(宋鸣珂号)以慧业见赏,遂以命之,故原名慧生。读书目数行下,目光如电,工诗,喜骈类,有六朝风尚,而斑驳过之。时艺追从王尤,尤精楷法,善行书,年六十犹作蝇头字册遗诸子,钟、王、董、赵时所出入也。”

(《中华帅氏宗谱》书影)
传记再按时间先后为序,依次介绍他在科举、仕宦等方面的人生际遇。本人现依传记原文,综述如下:
帅寿昌幼年身体孱弱,年幼时父亲病故,家中倒了顶梁柱,他备尝艰辛,然孝母之心未尝稍减。他读书特别刻苦,经常通宵达旦,以致不幸染上了咯血的疾病,汤药无效,好几次奄奄一息,气若游丝。他到城隍庙求签,那签条上说:“生若或殁,白头黄口,何以为养?”
那签文的意思是:是生是死?是长寿还是短命?用什么来孝养家人?我们一看便知:签文用的是模棱两可的语气,是福是祸,不会明说,但最后一句却深深触动了帅寿昌:自己若有意外,母亲靠谁供养?强烈的求生欲望支持着他,不久,他的病情却逐渐减轻,后来竟然完全康复,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纯孝感动了上苍,才保佑他康复。帅寿昌的这种心态,他在《留别鹿洞》一诗中也有体现:“蓬山路远登还下,北斗恩宽死复生。”下一句说的正是此事。
乾隆五十二年(1787),帅寿昌考取秀才。过了三年,他又成为廪膳生。嘉庆三年(1798),江西省学政李云洵循例考核全省优行诸生,奉新县儒学推荐了帅寿昌,他每次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其名单已入围,最后由学政李云洵和巡抚张会确定甲乙名次,但他们互相推让,很久都没定下来,最后交给巡抚部属确定时,他竟然被排挤,学政感到十分遗憾,而帅寿昌竟然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有一年,某大县的知县担任江西省乡试的同考官,他一向很欣赏帅寿昌的才华,很想通过乡试把他罗致到自己任职的地方做一名属官,知县委托亲信暗中把乡试的重要“关节”告诉他,他却十分严厉的拒绝了,把那位知县亲信搞得十分尴尬。帅寿昌的忠厚正直就是这样,他对待其他事情大致也是如此。
嘉庆六年(1801),河南固始人吴烜出任江西学政,一见到帅寿昌的试卷,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惊奇,立即把他定为拔贡第一名,逢人便夸赞他如何优秀,甚至把他视为“国士”,帅寿昌的命运从此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帅寿昌为人精明强悍,凛然有气节。嘉庆九年(1804)冬,李云洵奉命出任湖北省学政,他还记得那位十分优秀的帅寿昌,就写信把他请到湖北任幕僚,帅寿昌不负所托,帮助学政选拔了很多人才。李云洵有一位弟子经过湖北,因为舞弊的案子牵连到学政公署的幕僚,学政把案子交给帅寿昌,由他提出处理意见。帅寿昌认真审查案卷材料,认为舞弊一案证据不足,事有可疑,怎能轻易定案?这事只好作罢。此事表明帅寿昌做事绝不会因事涉学政弟子而护短,也不会因怕得罪人而纵恶,说明他是一位原则性极强的人。
帅寿昌总共参加了9次乡试,但每一次都名落孙山,他十分的不甘心。想想自己已经41岁了,很想赴京谋一份差事,又放心不下母亲。母亲却再三劝慰说:“丈夫当以文章报国,策名清时,努力自爱,毋重为母虑也。”母亲劝他不要为自己担心,不断地鼓励他上进,催促他尽早赴京。
嘉庆十二年(1807),他进京应试教习,考试之后也不知结果如何,就在正阳门关帝庙求了一签,签文上说:“目下营求且休矣,秋期与子定佳音。”意思是当前所求之事没有希望,但秋天当有好消息。同年秋八月,他参加顺天府乡试,竟然中式第46名举人,帅寿昌喜出望外,不得不信“科名之有前定也”。
当年主持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当朝宰相、大学士戴衢亨。有一天,他很自豪地对公卿大臣们说:“今秋得士,惟帅生一人,经艺宏富,书法绝佳,一时无两。”宰相的评价把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帅寿昌从此名满都门,向他索要书法作品的人把门都要挤破了,说王羲之的书法也不过如此。一介举人有如此风头,可谓前途无可限量。
但谁能想到,如此盛名之下,帅寿昌接连两届参加会试,竟然无功而返。但他毫不气馁,节操益坚,不苟进趋。嘉庆十九年(1814),他终登龙汝言榜进士第,当时,帅寿昌以书法擅名公卿之间,求书者摩肩接踵,他整天忙于应酬,根本无暇关注殿试事宜,也有人看不惯他的清高,故殿试仅列第11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也没人将他推荐进呈,时论惜之。不久即充武英殿协修官加一级,专事皇室校刊古籍史书之职,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
嘉庆二十二年(1817),他母亲因病逝世,只得告假离职回家,办理母亲后事,守孝期满之后复职。道光二年(1822),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不久,他谢病回乡,在九江濂溪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任教近8年,他教授的弟子后来都成为当时的顶级名流。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初十日亥时,帅寿昌因病卒于家,享年66岁。帅寿昌的事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祁寯藻《太史子定公家传》还补充说:
“公起家为贫孝廉,入词馆,谢后于北乡倡举文会,为计偕诸公办装,以偿前志,襄其事者,孝廉余君石园、周君博泉、秀才宋君白香也。道光庚寅、辛卯间,岁大饥且疫,公命诸子酌减糴以贷,数不下千余石,贫之病者剂丸送之,其不起给以棺,岁计所出米谷钱文至无算,而公之诸子袭公训,皆知好义,宁独族人赖之耶?至尤所紧地方者,莫如请示弭盗禁捕一事,至今公邻属之尚廪廪如生也。”
家传补记帅寿昌辞官归隐后在老家北乡(今宋埠镇)的善行义举:一是与举人余成教(号石园)、周化溥(字博泉),秀才宋白香等人创办文会,捐资筹集资金,为本乡上京会试的举人提供资助;二是在道光庚寅(1830)、辛卯(1831)奉新发生大饥荒和瘟疫时,他命几个儿子降价放粮一千余石,给生病而无钱医治者送药,给病故而无钱安葬者送棺材,每年为此支付的米谷钱粮无法计算;三是向奉新县衙提出了很好的弭盗禁捕的建议,为奉新县社会治安的好转作出了突出贡献。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