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这个古村绝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00年,三兄弟分堂不分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这个古村绝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800年,三兄弟分堂不分族...

转载 方璜2024/07/28 08:44: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2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罗市镇竹溪古村故事之一

罗氏徙居竹溪八百年

三个兄弟分堂不分族




甘道友 罗会钧


奉新罗市(坊)镇的罗氏,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一。罗市历史上有四大姓氏“严、罗、王、邓”,罗姓排列第二。可见罗氏家族在历史上已经有很高的地位,而声名显赫。

罗市镇的竹溪(埠)村位于罗市集镇东北部,距集镇6千米。查阅《奉新竹溪〈埠〉罗氏宗谱》(2010年修)记载:四十六世,子固,号固轩,宋末(1276年)由宜丰柏树下转迁罗坊中宅后继竹溪居山里。系竹溪罗氏始迁祖。若干年后,罗姓发迹兴旺,鼎盛时人丁已有数千余口。为便于家族管理,竹溪罗氏逐将后裔分为“余庆堂”、“务本堂”、“承恩堂”三个堂号。以孟和、孟悦、孟彰(五十世)三兄弟分别为庆堂、本堂、恩堂始祖。从此,罗无二派,分堂不分族,共血脉同宗源,在竹溪这块浓郁醇厚的土地上瓜瓞绵长,继世千秋。

竹溪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阜地沃,人才济济。在奉新民间传有:“高安伍桥何,奉新竹埠(溪)罗”的俚语,可见竹溪这个古村在历史上早已闻名遐迩。

竹溪古村声名远扬,并非徒负虚名。它是一座自罗坊明朝建镇后,一处独具历史文化底蕴且逐渐形成规模的村落。几百年来,竹溪罗氏一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群星闪烁,人才辈出,指不胜屈……

笔者近日来到竹溪采访,不仅为村落中的古桥、古井、古宅、古樟、牌坊、石板路、幽深的小巷、清澈的小溪所吸引,更为这近千年古村深邃而又雄浑的历史文化气象而感叹。这里的一切文化遗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处历史悠久有着罗氏先贤遗风,活生生的文化遗产之地。

咸丰八年“承恩堂”始祖孟彰公重修的石桥


四位老同志罗贤坤、罗运才,罗来群、罗天平很热情地分别接受了我的采访。从他们的讲述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穿越时光的隧道,携带着竹溪历史的沧桑和罗氏一族的生活迹痕,像风一样徐徐吹来,如雨一般潇潇洒落……

罗贤坤、罗来群、罗运财三位老同志讲述着竹溪罗氏的故事


先谈到“务本堂”。“务本堂”是竹溪至今仅保存完整的标致性建筑,属清代孟悦始祖所建,系砖木结构,坊高6.3米,宽5.34米,二柱一门,五幢进,两侧有翼墙,呈“八”字型,正门自上而下,依次嵌“天官赐福”和“务本堂”等石匾。一幅对联清晰可辩:“旧井供元酒,芳洲采绿蘋。” 其寓意反映出作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纯净物质的一种珍视。

建筑宏大、气派的“务本堂”牌坊

 老同志告诉我,历史上竹溪罗氏“余庆堂”、“务本堂”、“承恩堂”三个堂号都建有牌坊。“余庆堂”的房子是日本鬼子飞机炸掉的,只剩下一个牌头,(又称二牌头)至今保存完好。尽管没有“务本堂”牌头建筑的宏大、气派,但也不失它的庄重和技艺精湛。“二牌头”的存在见证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罪行,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意义,也是罗氏一族在历史上一抹亮丽、显赫的色彩。而“承恩堂”这幢在竹溪历史上颇有名声的古建在土改时分给了农户,后来农户拆建新居,“承恩堂”已不复存在。

保护完整的“余庆堂”牌坊(又称:二牌头)

据坊间传说,孟和为始祖的“余庆堂”其罗氏族人做生意的较多,孟悦为始祖的“务本堂”其罗氏族人种田的较多,而孟彰为始祖的“承恩堂”其罗氏族人却是读书做官的多。所以,三处牌坊的建筑各具风格,无一相同。

罗氏在若干年前徙居竹溪时,这里已是一个散落的村庄,居住着少许杂姓。据传,罗氏始祖为统一家族势力,巩固家族地位,在一年春节的三十夜要求少许杂姓都改为罗姓。这些杂姓心领神会,早有“背靠大树好乘凉”念想。于是,一夜之间,整个竹溪村落的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挂起了“罗姓”的红灯笼,如繁星点点,闪烁在潦河之岸,呈现出罗氏敦亲和睦的一派气象。这一年的三十夜成为了竹溪罗氏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一夜罗”。

昔日书声琅琅的“学子堂”

进入鼎盛时期的竹溪罗氏“三堂”,大兴土木,改善民生。先后建祠堂供祖,办学堂育才,挖水井惠民,修桥梁便行……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清代年间修建的三座石桥,罗氏祠堂、学子堂、裕后堂、合面厅,古井十余口以及部分埠岸码头等。老同志罗运财告诉我,竹溪历史上石碓就有三间,如今虽然已毁,但足见鼎盛时期的竹溪罗氏人丁是何等兴旺。


我漫步于竹溪村落,随处可见圆圆的石鼓、长长的石条、造型精美的石墩、树立的旗杆石以及原始的石板路。我走近这些历史的遗存,用手抚摸着它们的时候,仿佛一袭沧桑的历史,一段雅致的文明,从我的手掌渗透至血液,让我心潮起伏;顿时,我感觉到这些静物是有着鲜活生命的,是有着情感灵魂的。它们似乎在与我对话,话岁月更迭,话日月轮回,话竹溪那条小河奔流不息,话竹溪罗氏八百年的气象万千……

幽深的小巷

罗市镇竹溪古村,因罗氏徙居在此八百年,人丁兴旺,世代绵延。从古宅到古井,从“务本堂”到“碑头”,从清代石桥到“罗氏祠堂”,从“学子堂”到“合面厅”等历史遗存,无不彰显竹埠这座历史古村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其中蕴涵着竹溪罗氏祖辈的聪明智慧,心血和汗水。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可谓是件件珍贵,实属难得,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发掘和探究。竹溪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罗氏几百年时过境迁的缩影,也是罗市历史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刻不容缓地去传承、弘扬,并为之加以保护……


下篇预告:罗市镇竹溪古村故事之二:罗氏建宅不分坐向、数口古井永续利用

(本次采访活动将持续数日,现已得到竹溪村两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村民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感谢。我俩将陆续推出“竹溪罗氏”系列故事,敬请读者关注。)

甘道友

奉新县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任《法制周报》、《文学启迪》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 ,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江西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春市、奉新县“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理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