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奉新有位“玩” 篆刻出了名的人
一一专访中国篆刻协会会员熊振园
熊振园是江西省奉新县干洲镇大角村人,他师范学校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入干洲镇做宣传干事,由于他工作出色,很快又调入奉新县委农工部工作。现己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但他的精神面貌看起来一点也不象符合这个年纪,现退休后乃就职于江西省奉新县农业农村局。
近日,记者一行专程采访他,走进熊振园的家,只见他精神抖擞,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的书房简扑整洁,墙上挂着两幅国家级获奖的篆刻作品,他向我们展示了近年来他在省市乃至国家级报刋媒体发表的书法,篆刻作品。
熊振园是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教育培训中心书法老师,其篆刻作品有2600多方。2014年“五梅山诗社”印章被中国篆刻艺术馆主办的《篆刻》杂志第三期上刊登;2017年8月“虎丘”印章在《书法报》上发表;2018年5月临刻文彭的“七十二峰深处”印章在全省作品评比中获奖;2019年4月19日“学习强国”印章、2021年4月26日“劳动光荣”印章分别在《江西日报》发表;近20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宜春日报》发表文章13000多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和篆刻及书法作品。
熊振园是一个会“玩”又不会“玩”的人。会“玩”是自己的爱好,他不会“玩”的扑克和麻将,他把别人玩扑克和麻将的时间全部用在了他自己酷爱的篆刻和写作上。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怪人”。他今年63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写写画画,先“玩”美术、书法,后转为“玩”篆刻,转眼间足足有45个年头了。
现在,他制订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每天读书、阅报、看手机为“选修课,“必修课”。除了练习书法外,都要琢磨着把一些汉字刻入石头,这是对昨天的“盘点”,也对明天的祝福。在这一念头出现的那一刻,太多的汉字就争先恐后地挤进他的大脑。他把它们一一抄录在他的笔记本上,字迹潦草、歪斜,一看就知,他们是飞奔着由他的脑海扑向笔记本的。原来它们已经在他的大脑里潜伏了很久,正像一队原地待命已久的士兵,忽然听到冲锋陷阵的号角,激动而迫不及待了。熊振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祖国万岁”、“人民安康”,又如“每逢佳节倍思亲”、 “白云无语漫相留”……正是由这些汉字构成的短语或句子,让他一次次地搜集石头,也正是这些短语和句子,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挥刀向石,或精雕细琢,或一挥而就,直至双臂酸痛、两眼昏花,直至内心深处突现一派生机。积久了,他的屋内随处可见刀痕累累的石头。
篆刻是一门艺术,在方寸之间表现万千气象绝非易事。熊振园对此十分专注,投入大量精力。他读高中时,出于好奇,异想天开地企图用一把平庸的小刀偶然在一块橡皮擦上刻上了自己的尊姓大名,结果是名字勉强刻成了,小刀也毫不客气地割破了他的手。第一次刻印,双方互有损伤,但结果是令人兴奋的,以后他刻印也渐渐多起来。
在师范读书时,有很多的老师和同学向他索印,刻印几乎成了他一种负担,课余的时候一天能刻2方,每逢星期日不回家,最多也能刻4方印。于是,同学们都拿着石头排着队,在旁边等候着,一是以防插队,二来怕他不刻,轮着中餐刻的时候,这位同学还要到学校食堂跟他打饭来。现在想起这些事,他真可笑有趣。
篆刻刀石相搏,灰飞石迸,耗费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也搭进了他不少钞票,却换回来了师友的满意和感谢。那时,因为他们是师范学校,学校强调学生“三字一画(话)”科目必须严格过关,否则难以得到毕业证。所以业余时间都用来练字,他把书法视为“专业的业余,业余的专业”,那么,篆刻对于他,就是业余的业余了。好在那时买了不少篆刻方面书籍,接触了不少名家印谱,看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眼高手低”总比“眼低手低”强得多。偶尔有了自己的得意印稿,他也会拿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看看,让别人提提意见,得到的却是一些赞扬、感激之类的话。
随着工作的变动和年龄的增长,现在,他不是写就是刻,真正成为了一位篆刻“老痴”。他先后刻印3200多方印,在党报党刊上发表近110多方。现在,他把一个又一个的汉字刻入一方又一方石头时,心中稍感安稳,尤其是看到印章发表在报刊上,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正如一个老农守候着自家的稻田。当然,刀痕累累的石头,不过是稻苗;篆刻虽是小技,然“业余的专业”之外,一刀在手,耕石寄兴,刻了磨平、磨平又刻,反反复复,汉字被刻入了石头,也刻入了灵魂深入,磨去了几缕时光,也磨去了自身的几多无聊。这,才是他要收获的金灿灿的稻谷。
近两个小时的座谈,我们被熊振园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迫求所感动和震撼!在采访结束时,我们祝愿他在夕阳的映辉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曾冯发 供稿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