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纸者,用丝絮或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的制成品,用于书写、印刷、绘画、包装。纸的品种繁多,有白纸、红纸、宣纸、牛皮纸等。其中,有一种平时人们不大注意的纸,叫土纸,也叫冥纸,颜色淡黄,专门用于祭祀祖先、悼念逝者。制作土纸是一件苦差事,然而他不怕苦、不怕累,几十年来顽强坚持,且取得骄人的成绩。他,便是省级“非遗”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德平。
奉新土纸制作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有着上千年历史。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详尽的介绍。
土纸的原料是嫩竹。奉新山区毛竹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主要工序包括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等步骤。
孔德平,1958年6月出生于奉新县澡溪乡九仙村一土纸制作世家。祖父孔繁勤在当地制作土纸很有名气。当时生产队抽两个社员长年为集体制作土纸,每天赚双倍的工分,孔繁勤便是其中之一。孔德平放学回家,遇上下雨天不用上山砍柴,便去生产队土纸棚看祖父制作土纸,缠着祖父传授制纸技艺。祖父一则出于传艺考虑,二则可以借机休息片刻,便乐意传授。孔德平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下雨天不开工时,便去土纸棚跟着祖父一起制作土纸。到了十七八岁时,孔德平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土纸制作工。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由集体生产变为家庭生产,行动相对自由。九仙村地处山区,毛竹资源丰富,农民种田之余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于是,60几户人家的生产队便有50多户制作土纸。孔德平家在责任田头挖了两口塘,搭了一个简易棚,也着手制作土纸。孔德平家里分到了60多亩毛竹山,清明时节,祖孙三代便上山将嫩竹砍回家,按照土纸制作程序进行加工。一根毛竹制作出来的土纸经济价值是毛竹的十倍!一年下来,收入3万余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
制作土纸虽然赚钱,但是十分辛苦,劳动强度很大。就拿浸麻来说,在塘中放入清水,铺四层竹条、四层石灰,浸到一定时间后,放掉塘中的水,换上新鲜水,循环3次,每次10天。起初,水是黄色的,是碱水,到了最后水便变黑,而且越黑越好。那年月,没有高筒胶皮靴,没有长长的皮手套,光着手和脚在石灰碱水里浸泡,时间久了,脚和手掌都会腐烂、开裂,有时连吃饭手拿筷子都困难。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筒胶皮靴和长皮手套的出现,这种情况才逐渐好转。很多人吃不了这种苦,放弃制纸选择外出打工。目前,九仙村只剩下两户人家还在制作土纸,孔德平家便是其中之一。
有好心人劝孔德平:“你脑子聪明,做事勤快,吃得苦,干脆也出去打工赚钱,而且赚的钱也不一定比制作土纸少。”孔德平坚定地说:“我家祖祖辈辈制作土纸,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上失传,因为这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再者,我担任作业组组长,我出去了,组里的事情怎么办?”的确,孔德平当了30多年作业组组长,直到3年前才因年龄问题卸任。就这样,孔德平一直坚持制作土纸,手脚腐烂开裂,也都咬咬牙坚持着,从不说一声苦,令很多人钦佩不已。
几十年来,孔德平不仅坚持制作土纸,而且牵头成立了一个由三四个人组成的销售小组,负责九仙、澡溪等村的土纸销售,解决了土纸生产者的销售之忧。
销售土纸并不容易,既涉及收上来的土纸质量问题,也有自己制作的土纸质量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一次,孔德平制作的土纸因质量问题被退货,拿回来请教祖父。祖父仔细检查后,指出是浸麻的时间不足。从那以后,孔德平格外注意制纸的每一个环节,制作的土纸质量越来越好,纸质细腻、厚薄适中,不容易破碎,深受客户青睐。
孔德平自己制作的土纸没有问题,不等于别人生产的土纸也没有问题,而且有的人制作的土纸在销售以后被退货不肯认账。孔德平只好自己吃亏,降价处理,亏本销售。有的好心人为孔德平打抱不平。孔德平却大度地笑笑说:“算了,十个指头不得一样齐,只要生产者不吃亏,我吃点亏不算什么。”就这样,几十年来,孔德平一直负责当地土纸销售,从未间断,高峰期一年销售土纸15万多公斤。
鉴于孔德平在土纸制作上的贡献,2021年9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他为省级“非遗”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福龙 文/图)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