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曾入祀有名宦35人,乡贤49人,你知道几个?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曾入祀有名宦35人,乡贤49人,你知道几个?
转载
方璜于 2025/02/13 15:40:5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奉新曾入祀有名宦35人,乡贤49人,你知道几个?
显示

奉新县城水西门有学宫,学宫内有孔庙(俗称圣殿或大成殿),孔庙前部有戟门,戟门之左(东)有名宦祠,戟门之右(西)有乡贤祠。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学宫第1页载:“宋咸平元年,知县徐用和始建学宫于县南冯水之上。景德四年,邑人胡仲容捐建大成殿,塑宣圣四配像,绘十哲于壁。”由此可见,奉新学宫最早由奉新知县徐用和兴建于宋咸平元年(998),大成殿最早由胡仲容兴建于景德四年(1007)。名宦祠和乡贤祠始建于何时?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学宫第3页载:“正德十六年,教谕陈嘉猷,训导叶泽、陆任忠以殿庑、戟门、斋舍俱圮,请于督学邵锐,檄知府吴嘉聪、知县梁幹暨师生各捐俸赀助建,又建名宦祠于戟门之左,建乡贤祠于戟门之右。”据此可知,奉新名宦祠和乡贤祠最早由南昌知府吴嘉聪、奉新知县梁幹和奉新学宫师生捐俸资兴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此后屡毁屡建,一直维持到清代末年。何谓名宦?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谓之名宦;何谓乡贤?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称于世者谓之乡贤。名宦、乡贤之祀由来已久,相传周朝有“祀先贤于西学”之制,但先贤祠祀并不必然地归属于学宫。宋元以后,名宦、乡贤祠祀才逐渐转到学宫。真正把名宦、乡贤祀典附于学宫并成为一种制度,始于明代。明代名宦、乡贤二祠经过洪武到弘治的长时间推广,才逐步普遍化。明初,天下学宫建先贤祠,左祀贤牧,右祀乡贤,先是“同堂合祀”,到正德、嘉靖之后,各地学宫才“设名宦、乡贤二祠于宫门左右”,实行“二祠分祀”。名宦、乡贤是如何产生的?所祀名宦、乡贤,先要经儒学生员的公举和府县儒学的勘结,再由县衙府衙申达本省提督学政,然后由提督学政发下查勘帖文,先会集府县两学生员勘结,再经奉新儒学、奉新县衙、南昌府衙、江西道加勘,回到提督学政察院,最后由提督学政批准,下行至府县,方可置主入祠。可见这一道程序是相当繁复的,在此程序中,提督学政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名宦祠、乡贤祠的祭期一般在春、秋二季仲月丁日祭祀先师孔子之后,主祭官率士儒、僚属祭于二祠。名宦祠、乡贤祠的祭品视孔庙之两庞,牲用少牢,祭品猪一羊一,酒果随用。置办祭品的经费,有的随孔庙春秋二祭时临时措办,有的出自里甲、均徭等公费银。地方学宫设立名宦、乡贤二祠,虽非国家祀典,但它“可以显忠良,可以仰眷德,可以维风教”,其社会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扶翼圣门、彰显人伦。“庙以尊圣贤,政教之所由出也;学以养士子,政教之所由行也。”学校作为教化之本,实际上包括教学与祭祀的双途并用,士人所习乃孔子之道,而崇祀孔子也就是推崇孔子之道。正如明人徐程所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而名宦、乡贤二祠所祀大儒名臣,其出处事业虽殊,“夫于民彝世教有功,则不悖于圣人之道,祀之于此,宜也”。祠名宦,示劝官也;祀乡贤,昭往而训来者也。祀之而必附于学宫,谓素履无愧于名教,故跻之于夫子之门墙,于诸贤后先相望。二、激励后人,追踵前贤。入祀二祠的乡贤、名宦,都曾是地方精英,地缘的亲近感、地方社会的口耳相传,使人们对先贤的事迹能够耳濡目染,了然于心。人们对先贤功德事迹的熟知,自然会产生景仰追慕之情,把先贤作为人生之楷模,起着引领、表率的激励作用。同崇祀于孔庙等其他地方的圣贤相比,名宦、乡贤更具体直接,更亲近易感。三、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致治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各地建立名宦、乡贤祠的最终目的是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使地方道德风尚符合儒家礼治的规范。“乡贤者俗之表,名宦者政之纪,俗良而民志定,纪正而民力足,斯其道以理天下,可也”。简言之,化导之法不过是感慕而化,表率而导而已。那么奉新县学宫的名宦祠和乡贤祠都供奉了哪些木主呢?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2·学宫第18页载:“名宦祠历朝入祀宋知县廖择、杨万里、沈云举、高南寿、王正邦、张琯,明知县璩镇海、田济、谢焌、杨勋、吴景、王岳、何淳、刘守绪、朱云凤、陈仲录、金应征、陈隽、朱南英、支大纶、冯烶、李元调、李允佐,南昌府推官李嗣京,教谕张克静、周文盛、林勤、唐经、农志科,训导况思文,县丞何永清;国朝入祀知县黄虞再、董宏毅,提督学政高璜、杨禺。”(共35人)“乡贤祠历朝入祀南唐征士罗靖、罗简,宋国子监薄胡仲尧、员外郎胡顺之、光禄寺丞胡仲容、通判胡用庄、尚书胡直孺、知府余绍祖、知县陈特立、知军事胡价、通判余炎午、进士阴应梦、童科阴幼达、阴幼遇;元县尹邓梓、山长阴炤、明主事黄载、侍郎陈宗礼、御史邵彦辉、监丞张显、高士刘应鸾、通政吕爰正、布政使熊本诚、知县刘震、助教廖彤、知州周鉴、通判余鼎实、训导邓九思、知州余秉清、尚书宋景、主事余桢、御史邓显麒、通判余茂、副使廖天明、知府余良翰、尚书蔡国珍、知县余良桢、府尹宋国华、少卿宋应和;国朝入祀同知徐文琏、知府涂文焕、知县甘文翰、同知宋士中、左都御史帅众、赠检讨张应辰、赠给事中帅我、知县封尚书甘显祖、尚书甘汝来、教授赠迤西道宋五仁。”(共49人)这些入选的名宦和乡贤,他们的生平经历如何,有何具体感人事迹,本人后续文章将分而述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