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犹记当年“闹鱼”,人声鼎沸,河水翻腾…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犹记当年“闹鱼”,人声鼎沸,河水翻腾…

转载 方璜04-11 15: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3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梦回故乡闹鱼时



昨晚做一梦,頗为有趣:竟梦到小时候在故乡闹鱼,那梦中的欢快场景一直把我笑到醒。有人说:有一种梦是记性梦,和个人的自身经历有关,我觉得很有道理。像这个梦,显然就是小时候的记忆在梦中重现。

闹鱼是奉新方言,既药鱼,是老家的一种捕鱼方式。方法是:把适量的药物投放到河里达到药死、药晕鱼的目的,以便捕捞。药物是一种中药材,叫巴豆,奉新人称江子。它是一种泻药,主治便秘。用的时候,把巴豆磨成粉末投到水里,鱼吃了就会拉肚子,没精神。还有一种闹鱼的药物叫鱼藤精。

故乡闹鱼的风俗,不知从何年开始,反正从我记事起就有,一直到我家1968年下放以前。那时的故乡真可爱,也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靠河的一排吊脚楼,风景如画美如仙境,水中倒影风姿绰约,不输凤凰与婺源。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和煦的阳光直射河底,欢快的鱼儿在水中摇头摆尾,自由自在地游着,清晰可见。说句实在话,那时我们的饮用水都是河里挑的,可见当时的河水有多么干净了。

但这个美景下放以后就没有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潦河上游,邻乡上富镇兴建了一个上富造纸厂,当时属县直数一数二的大企业。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把整条河流都污染了,黑水横流,并有很大的腐臭气味。我们下游乡镇深受其害,罗坊更是首当其冲。那个年代没有环保意识,更没有污水排放规定,最主要的是当年造纸厂属我县比较稀有的国有企业,它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理应重点扶持。但是最直接的损失代价便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年药死了很多鱼,然后河里就几乎绝了鱼,闹鱼的传统风俗也就不复存在了。好在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通过治理整顿,河水质量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劫难太深,加上近年来不法电鱼者过度电鱼,元气大伤,河里终归还是见不到鱼,闹鱼传统就这样消失了。

闹鱼一般在盛夏的七八月间进行,每年一次,具体日期不固定,也不知是哪个或者几个热心肠的人发起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记得有一年盛夏的一个上午,突然听到街上有人大声叫喊着:闹鱼啦!闹鱼啦!大家赶快去河里捡鱼呀……

听到喊声,全街的街坊邻居,大家奔走相告,人人兴奋异常,家家户户几乎倾巢而出,他们拿上漏兜(一种捕鱼工具)、脸盆、脚盆等,争先恐后地涌向各个河埠口,有的还把脸盆敲得噹噹响,就像过盛大节日一般。罗家祠堂埠口和熊家埠口,这两个埠口的人最多,五颜六色的脸盆脚盆摆满了河岸。盆主都是老妇幼童,他们只等着自家会水的男人,在河中大显身手,捞鱼上来。男人们则打着赤膊,只穿着短裤衩,一个猛子扎到水里,向河中游去。

这时就只见宽阔的河面上,白花花的飘浮着大片的死鱼,数不清的男人们则像海滨泳场里的泳者,他们兴奋异常,一手划着水,一手拿着漏兜,冲着那白花花的猎物捞着捞着捞着……有的口里还吹着口哨,洋洋自得,待漏兜装得差不多了,便赶紧游向岸边,而家人们也是喜气洋洋,赶紧拿出各种盛具,装载着这渔业大丰收。男人们倒空漏兜,马不停蹄地又游向河中,就像体育竞赛似的,开始了下一轮的捕获。

捕捞河中鱼,会水的人有很大的优势,捡到的鱼就多。不会水的人就差大了,只能守株待兔捡些靠岸边的鱼。所以捡得多的人家,可捡几十斤,捡得少的人家就只能捡几斤,甚至捡一两条小鱼。不过有人发现熊家埠口下去不远处有片浅水滩,因为水浅,会泼剌剌地滞留很多的鱼。于是,有经验的捡鱼者,便会赶快去抢占滩头,真正的坐收渔利。


捡的鱼虽然多寡不均,但民风淳朴的乡邻们便会做好事,捡得多的人家,见捡的少的人家太少,甚至没有,便会慷慨的拿出几条鱼送给他们,这样大家便都有鱼吃了。

我家当年只有大哥会水,所以那年我家也捡了十几斤,算是比较多的。捡的鱼也五花八门,鲤鱼鲫鱼鲇鱼乌鱼石鸽里(一种会蜇人的鱼)什么都有,不过还是鲤鱼鲫鱼更多。


于是这时节,这条街上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便飘出了各种烹鱼的香味,有的人家吃不完,还把它挂在自家门前晒干,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这是乡邻们最幸福的时刻,也成为那个年代最美好的回忆。

早晨起床想起梦中美景,回忆当年,倍觉温馨,兴奋之情,难以自持,于是写下了这篇小文。


2025.04.09

作者简介

杨四保


1958年5月出生,奉新罗坊人。爱好文学,有作品见诸报刊、网络平台。现居珠海,系奉新县作家协会会员。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专题

查看更多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