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川镇的一位宁死不屈的忠臣,却因为这件事,死于廷杖!
转载
陈霞于 2020/06/05 09:39: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476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冯川镇的一位宁死不屈的忠臣,却因为这件事,死于廷杖!
显示
余祯(1472-1524),字兴邦,号方泉,奉新县县市乡下坊(今属冯川镇)人。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与邓显麒一道同登唐皋榜进士第,授工部主事,改兵部武库司主事。他是王鸿绪《明史列传稿》中记载的一位忠君爱国、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忠臣,他的事迹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情上:第一件事是: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袭封于南昌的明宗藩宁王朱宸濠,以明武宗荒淫无道为借口,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改正德年号,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而下,攻打安庆,声言要直取南京。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即传檄诸郡,举兵勤王。余祯听说后,毅然与北乡(今宋埠镇)宋景一道,用自己的全部家产,招募了敢死的勇士李英等300多人,跟随王守仁讨伐朱宸濠。王守仁会齐各地军兵之后,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闻讯,从安庆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朱宸濠败退。二十六日,明军以火攻,朱宸濠大败,将士被火烧死、被水溺死的达三万多人,朱宸濠和他的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次年十二月在通州被处死。叛乱平息后,余祯被任命为兵部主事。第二件事是:嘉靖三年(1524)的“大礼议”,余祯伏阙力谏,死于廷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的孙子,明孝宗的侄儿,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为明孝宗,次子为兴献王。弘治七年(1494),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1507)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府。正德十四年(1519),兴献王薨,朱厚熜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九日,朱厚熜孝服尚未脱下,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明武宗朱厚照无子,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当时皇太后张氏与大学士杨廷和摄理国政,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礼部尚书毛澄根据杨廷和的授意,定议以皇太子即位的仪式。此前,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武宗起草遗诏说:“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但杨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但朱厚熜不同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才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下诏书说:“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并宣布明年为嘉靖元年。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下令群臣议定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王(汉哀帝)和宋朝濮王(宋英宗)先例,认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五月初七,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60人将此议上奏皇帝,并声称朝臣中“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对世宗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年方15岁的朱厚熜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想让他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但毛澄还是修改了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七月初三日,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认为朱厚熜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朱厚熜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嘉靖元年(1522)三月,朱厚熜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那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迎合世宗的心意,纷纷上书重提旧事。两人得以宣诏入京,委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礼仪事项,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他们认为应尊称世宗的父亲为皇考。杨廷和认为这不合礼法,主张称孝宗(武宗父)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后杨廷和被迫辞职,而其他反对者都被下狱或贬官夺俸。多数人主张称号中应有“本生”(出嗣之子称其亲生父母)二字,世宗坚持要删去“本生”二字。余祯带头率群臣伏于左顺门下,边哭边上疏力争,略云:“本生二字何为去之?试思存此二字,何违于理?何损于孝?若去,则援立之恩绝,继统之义泯而无存矣。”疏上,触怒世宗,因此被廷杖致死的达17人,余祯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把余祯拉到午门前,杖30,越三日而死,朝士悲之,时年52岁。死的那一天,余祯穷到没有办法安葬,兵部尚书金献民见之,对同僚说:“此国家之元气,不可一日无也。”马上赠给他的家属官银40两,才得以殓葬于奉新县新安乡(今澡下镇)的万坑。大礼议前后争论了三年,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兴献王还是被追尊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朱厚熜已经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专行、一意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了皇权专制,促成了朱厚熜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余祯等人死后,府经历俞敬曾经上奏说:“学士丰熙等皆以冒触宸严,系狱拷讯。诸臣迹虽狂悖,心实忠诚。今闻主事余祯等已死,熙等呻吟在狱,亦垂亡矣。现兴献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庙,正宜赦过宥罪,章大孝于天下。望霁雷霆之威,施雨露之泽。已死者恤其后,垂亡者寡其身,使人臣无以言为讳,宗社之幸也。”第二年二月,御史王懋言上疏说:“以议礼死杖下者,主事余祯等十七人,其父母妻子颠沛可悯,乞赐优恤!”大礼议之争,反映了余祯等大臣的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品质。余祯等死后,许多正直官员甘冒斧钺之诛,为他们说话,可见余祯等人的哭谏是得到人们的深切同情和大力支持的。 未完待续
...
篇一:新吴县曾出了一个新吴侯,今天说说这个奉新之最!
篇二:真英雄!冯川镇曾出了一个宁死不屈官员,《元史》给他立了传!
篇三:至真至情!奉新这位老人亲历元朝兵乱,写下自传感动后人···
请联系:138705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