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杨万里摄篆遗墨香
该诗未收入《诚斋集》,只是在诸版《奉新县志》中有记载。前四句写清永亭之景,鸟鸣声反衬了县署环境的清静;后四句由写清静之景而转写诗人的感觉:不是自己听不到喧哗声,只是不想为了名利而向人低头。官场的沉浮“纷如许”,转眼之间春光已逝,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啊!全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品格。
小楼秋夜月明底,仰不见天惟见水。
又是一个月明如水的晚上,酒劲仍在,身体发热,四顾无人,他脱下了帽子,赏着“白月青天”的美景,听着远处悠扬的笛声,陶然其中,而不知早已夜阑人静。楼角的晚风吹来,让他陡生寒意。
又一天,夜幕降临,奉新县城灯火通明,闲来无事,杨知县乘着满天如银的月色,拄着手杖在县衙的院子里散步,时有飞蛾飞过,又闻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诗人写下了第七首诗《月夜散策县圃有飞蝶仍闻笛声》:
有月之夜系良辰美景,诗人岂能错过?况有悠扬的笛声传来,平添了几分幽静。“飞蝶”伴人疑是诗人主观想像,或是飞蛾之误,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诗人的几分孤寂。
中秋之夜,天空无月,让人好生失望。但十六的晚上却是圆月高悬,诗人登上了清心阁,欣喜之余,一口气写下了两首五律《中秋后一夕登清心阁二首》:
前一首写月景,“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一联,前句强调赏月的最佳境界是“影里”,下句中的“不剩”突出天空的广袤明净,万里无云;后一首中“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一联有抒情意向,二诗表现的是如月般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县署中有桂花,每年的中秋节后,竞相绽放,清香四溢。诗人身处其中,见此佳景,不能无诗,于是写下了第十首诗《木犀》:
自古诗人吟咏桂花者甚多,或托物言志,咏物言情,或颂其芬芳,赞其气节。杨万里此诗“天将秋气”“月借金波”两句,写桂花清香的形成和桂花凋落时“小黄”的形状,直接自然,毫无凭借,可谓返璞归真之笔;三四两句写自己不去会客,只谈天香,间接流露出对桂花的赞赏之情。
作为奉新知县的杨万里,少不了迎来送往的俗务,但公务之余,杨万里从来未忘自己的诗人本色。有一天,他送走了客人之后,傍晚又登上了清心阁,写下了第十一首诗《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也许是客人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什么信息,这次登阁的感觉似乎和以往有点不同,听了“叶声”,看了“山色”之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出处”和宦海的“升沉”,透过那稀疏的钟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和忧虑。
挽诗之作无非对死者歌功颂德,盖棺定论,此诗也不例外。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死者生前特点和功德,尾联表达作者哀思。从尾联可以看出,刘世臣大概系九江星子县人,因为秀峰是庐山香炉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姊妹峰的总称,而秀峰原还是秀峰寺的别称,均在星子县内。
第二首是《罗元通挽诗》:
罗元通,讳上达,庐陵人。杨万里《诚斋集》有《罗元通墓志铭》曰:“元通以诗学名家,授徒数十百人。自三舍盛时,有声庠序,如澹庵先生,胡侍读者,皆其与游也。盖一时同砚席者光显矣,而元通犹在场屋。至绍兴癸酉,元通年五十有八,始与子维藩同荐名。又三年,元通再荐名。又三年,其子维藩、维申、维翰俱荐名。又十年,维藩、维翰同登进士第。吉语至,而元通之死旬日矣。”这段铭文具体讲述了“如何双桂子,枉着拜亲衫”的故事,杨万里为其撰一铭一诗,足见与罗元通交往甚密,交情甚深。
第三首是《罗价卿母李氏挽诗》:
罗价卿即罗维藩,系罗元通之子;李氏即罗元通之妻,罗维藩之母。维藩、维翰二子同登进士之日,却是双亲仙逝之时,故有“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之叹。挽诗对李氏的逝世表达了无尽的悲伤和惋惜。
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之后,一直未离开奉新。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任国子监博士,要前往京城任职。接到通知后,第一次离开奉新,前往隆兴府(府治在今南昌)接受任命。到达新建西山时,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过西山》:
自己任奉新知县才半年,没想到就要调离,他感叹万分,但面对着“雨卷珠帘”的西山却“无半句”,说不出一句话。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催科”任务,他“尘埃满胸”,诚惶诚恐,头发都愁白了。无论如何,第二次看见西山,他仍然十分地开心,为了感谢“山光开我颜”,他“殷勤买酒”,自己庆祝,准备迎接陌生的未来。抵达赣江边上,快到隆兴府衙了,他又写下了《豫章江皋二绝句》:
抵近隆兴府治,余热犹在,然毕竟是深秋了,万物萧条,百草枯萎。记得上半年春季经过此处时,春风还吹落了船上的茅草。可如今只有“荻花”在北风中“争作向南梢”了。
在隆兴府逗留期间,他参与了一些社交活动,同李养直主簿登上了隆兴府著名的景点秋屏,写下了《同李簿养直登秋屏》: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是短暂的,不久他又送走了好友吴师,欣然写下了《送别吴师》:
“四海不数人”,足见吴师在杨万里眼中是一位著名的贤达,认为他应该得到重用,不应该任一个闲职或赋闲在野。“山水殷勤”、“日夜叫阍”指官员调动频繁,诗人不满这种做法但又觉得很无奈。二人告别在即,互相劝慰不要再埋怨“东山”,再说“东山”也未必会听你的。
送别好友吴师,办完了公事,杨万里从豫章(南昌)返回奉新,又一次途经新建西山,看见十多里地满眼的芦苇花铺满了路上,杨万里又写下了《归自豫章复过西山》:
税,三乡百姓感激,在县城宝云寺后建怀种堂祀之,杨万里为之撰写了《怀种堂记》。宋庆元中,张杓帅江西,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了奉新县营田新税,百姓感念张杓,绘张杓像与刘珙同祀,杨万里撰《张尚书祠记》以记之。
由于他处处为奉新百姓着想,奉新百姓当然也忘不了他。奉新县城东门外原有祀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的三贤书院。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县令冯烶改建广仁仓于县仪门之右,在旧仓仪门左边的空地上,重新鼎建了一所书院,并且认为“有宾不可无主”,于是在县人的建议下,在原祀“三贤”的基础上,增祀名宦杨万里,并改名为“四贤书院”,冯烶还亲自撰写了《四贤书院记》。奉新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纪念杨万里,表现的正是对这位好知县的尊重与缅怀。
未完待续
...
篇一:这座祠堂里供奉着35位官员,第一位竟与奉新有如此渊源!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