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南宋哪位大诗人?曾任奉新知县,课本上都学过他的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南宋哪位大诗人?曾任奉新知县,课本上都学过他的诗...

转载 陈秋媛2020/06/29 08:38:4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522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杨万里摄篆遗墨香

桃李一年春事休,绿阴亭外侭清幽。
草花尽日几开落,山鸟无人自唱酬。
未必喧哗不到耳,颇因名利懒低头。
只今宦业纷如许,转眼春光似旧游。

该诗未收入《诚斋集》,只是在诸版《奉新县志》中有记载。前四句写清永亭之景,鸟鸣声反衬了县署环境的清静;后四句由写清静之景而转写诗人的感觉:不是自己听不到喧哗声,只是不想为了名利而向人低头。官场的沉浮“纷如许”,转眼之间春光已逝,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啊!全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清廉自守的品格。

    小楼秋夜月明底,仰不见天惟见水。

岸巾独立四无人,白月青天伴杨子。
谁知横玉作秋声,一声吹尽九陌尘。
月轮半仄吾未睡,楼角风生凉杀人。

又是一个月明如水的晚上,酒劲仍在,身体发热,四顾无人,他脱下了帽子,赏着“白月青天”的美景,听着远处悠扬的笛声,陶然其中,而不知早已夜阑人静。楼角的晚风吹来,让他陡生寒意。

又一天,夜幕降临,奉新县城灯火通明,闲来无事,杨知县乘着满天如银的月色,拄着手杖在县衙的院子里散步,时有飞蛾飞过,又闻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诗人写下了第七首诗《月夜散策县圃有飞蝶仍闻笛声》:

月明未许人早睡,笛声解与秋争清。
夜深不应有飞蝶,渠侬似欲伴人行。

有月之夜系良辰美景,诗人岂能错过?况有悠扬的笛声传来,平添了几分幽静。“飞蝶”伴人疑是诗人主观想像,或是飞蛾之误,字里行间似乎透露出诗人的几分孤寂。

中秋之夜,天空无月,让人好生失望。但十六的晚上却是圆月高悬,诗人登上了清心阁,欣喜之余,一口气写下了两首五律《中秋后一夕登清心阁二首》:

昨夜云为祟,今宵月始妍。如何一日隔,更减半分圆。
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客来休遣去,我醉正无眠。
秋夜真成昼,西山却在东。吹高半轮月,正赖一襟风。
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青天忽成纸,似欲借诗翁。

前一首写月景,“影里偏宜竹,光中不剩天”一联,前句强调赏月的最佳境界是“影里”,下句中的“不剩”突出天空的广袤明净,万里无云;后一首中“清景今年过,何人此兴同”一联有抒情意向,二诗表现的是如月般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

县署中有桂花,每年的中秋节后,竞相绽放,清香四溢。诗人身处其中,见此佳景,不能无诗,于是写下了第十首诗《木犀》:

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
不会溪堂老居士,更谈桂子是天香。

自古诗人吟咏桂花者甚多,或托物言志,咏物言情,或颂其芬芳,赞其气节。杨万里此诗“天将秋气”“月借金波”两句,写桂花清香的形成和桂花凋落时“小黄”的形状,直接自然,毫无凭借,可谓返璞归真之笔;三四两句写自己不去会客,只谈天香,间接流露出对桂花的赞赏之情。

作为奉新知县的杨万里,少不了迎来送往的俗务,但公务之余,杨万里从来未忘自己的诗人本色。有一天,他送走了客人之后,傍晚又登上了清心阁,写下了第十一首诗《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谁不知侬懒,其如送客何。叶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
出处俱为累,升沉侭听他。疏钟暮相答,也解说愁么。

也许是客人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什么信息,这次登阁的感觉似乎和以往有点不同,听了“叶声”,看了“山色”之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出处”和宦海的“升沉”,透过那稀疏的钟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对仕途的无奈和忧虑。

策第仍为邑,于公未足论。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
道大功非细,人亡德则存。西风寄双泪,吹到秀峰原。

挽诗之作无非对死者歌功颂德,盖棺定论,此诗也不例外。颔联和颈联高度概括了死者生前特点和功德,尾联表达作者哀思。从尾联可以看出,刘世臣大概系九江星子县人,因为秀峰是庐山香炉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姊妹峰的总称,而秀峰原还是秀峰寺的别称,均在星子县内。

第二首是《罗元通挽诗》:

奏赋曾三北,兴能竟二南。如何双桂子,枉着拜亲衫。
旧事馀诗酒,何人续笑谈。生前孝友在,伐石为公镵。

罗元通,讳上达,庐陵人。杨万里《诚斋集》有《罗元通墓志铭》曰:“元通以诗学名家,授徒数十百人。自三舍盛时,有声庠序,如澹庵先生,胡侍读者,皆其与游也。盖一时同砚席者光显矣,而元通犹在场屋。至绍兴癸酉,元通年五十有八,始与子维藩同荐名。又三年,元通再荐名。又三年,其子维藩、维申、维翰俱荐名。又十年,维藩、维翰同登进士第。吉语至,而元通之死旬日矣。”这段铭文具体讲述了“如何双桂子,枉着拜亲衫”的故事,杨万里为其撰一铭一诗,足见与罗元通交往甚密,交情甚深。

第三首是《罗价卿母李氏挽诗》:

孝岂天无报,慈如古所称。百年得偕老,二子看同升。
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他时颖考叔,清泪落君羹。

罗价卿即罗维藩,系罗元通之子;李氏即罗元通之妻,罗维藩之母。维藩、维翰二子同登进士之日,却是双亲仙逝之时,故有“未拜鸾回纸,先虚绣蹙藤”之叹。挽诗对李氏的逝世表达了无尽的悲伤和惋惜。

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之后,一直未离开奉新。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国子博士,要前往京城任职。接到通知后,第一次离开奉新,前往隆兴府(府治在今南昌)接受任命。到达新建西山时,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过西山》:

一年两踏西山路,西山笑人应解语。
胸中百斛朱墨尘,雨卷珠帘无半句。
殷勤买酒谢西山,惭愧山光开我颜。
鬓丝浑为催科白,尘埃满胸独遑惜。

自己任奉新知县才半年,没想到就要调离,他感叹万分,但面对着“雨卷珠帘”的西山却“无半句”,说不出一句话。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催科”任务,他“尘埃满胸”,诚惶诚恐,头发都愁白了。无论如何,第二次看见西山,他仍然十分地开心,为了感谢“山光开我颜”,他“殷勤买酒”,自己庆祝,准备迎接陌生的未来。抵达赣江边上,快到隆兴府衙了,他又写下了《豫章江皋二绝句》:

幸自轻阴好片秋,如何馀热未全休。
大江欲近风光冷,平野无边草亦愁。
 
只今秋稼满江郊,犹记春船掠屋茅。
可是北风寒入骨,荻花争作向南梢。

抵近隆兴府治,余热犹在,然毕竟是深秋了,万物萧条,百草枯萎。记得上半年春季经过此处时,春风还吹落了船上的茅草。可如今只有“荻花”在北风中“争作向南梢”了。

在隆兴府逗留期间,他参与了一些社交活动,同李养直主簿登上了隆兴府著名的景点秋屏,写下了《同李簿养直登秋屏》:

大范今无寺,秋屏故有基。看山非不好,吊古却成悲。
行役真何苦,同来也未迟。题诗只恶语,差胜不题诗。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是短暂的,不久他又送走了好友吴师,欣然写下了《送别吴师》:

我公四海不数人,小烦江西作好春。
落霞秋水只似旧,如何入笔事事新。
即今诸公方滚滚,一老不应闲里顿。
政缘山水太殷勤,日夜叫阍乞此身。
二天去人忽觉远,两地起公端不免。
苍生未要怨东山,未必东山当此怨。

“四海不数人”,足见吴师在杨万里眼中是一位著名的贤达,认为他应该得到重用,不应该任一个闲职或赋闲在野。“山水殷勤”、“日夜叫阍”指官员调动频繁,诗人不满这种做法但又觉得很无奈。二人告别在即,互相劝慰不要再埋怨“东山”,再说“东山”也未必会听你的。

送别好友吴师,办完了公事,杨万里从豫章(南昌)返回奉新,又一次途经新建西山,看见十多里地满眼的芦苇花铺满了路上,杨万里又写下了《归自豫章复过西山》:

一眼苕花十里明,忽疑九月雪中行。
我行莫笑无驺从,自有西山管送迎。

,三乡百姓感激,在县城宝云寺后建怀种堂祀之,杨万里为之撰写了《怀种堂记》。宋庆元中,张杓帅江西,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了奉新县营田新税,百姓感念张杓,绘张杓像与刘珙同祀,杨万里撰《张尚书祠记》以记之。

由于他处处为奉新百姓着想,奉新百姓当然也忘不了他。奉新县城东门外原有祀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的三贤书院。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县令冯烶改建广仁仓于县仪门之右,在旧仓仪门左边的空地上,重新鼎建了一所书院,并且认为“有宾不可无主”,于是在县人的建议下,在原祀“三贤”的基础上,增祀名宦杨万里,并改名为“四贤书院”,冯烶还亲自撰写了《四贤书院记》。奉新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纪念杨万里,表现的正是对这位好知县的尊重与缅怀。


 未完待续  

  ...  

篇一:这座祠堂里供奉着35位官员,第一位竟与奉新有如此渊源!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