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说说奉新的一座宝塔,看完令人泪奔…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说说奉新的一座宝塔,看完令人泪奔…

转载 陈秋媛2021/06/15 08:33:0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630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冯田岐山的宝塔公墓
樊明芳
奉新县城仅有两座山,一座是位于城北的狮山,一座是位于城东南的岐山。岐山又称岐岭,位于今赤岸镇河头村冯田组,亦即今奉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东面。因为它平对诸峰,宛若护城屏障,故又称“东壁”。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山川第12页载:“岐山在县治东南三里许,控南北二水,峰峦秀削,诸山环拱,为一邑水口之关键。”光绪版《江西通志》山川略载:“岐山在奉新县东南三里,扼南北二水之冲,平对诸峰,如拱揖状,为游观胜区。”

由上述旧志两段文字可知,岐山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用巨大:首先是因为它“控南北二水”,南面的黄沙港和北面的冯川河都在岐山西北面山麓交汇,二水交汇之后,正是因为有岐山的阻扼,冯川河水不能直接向东流淌,只能折而向东北流去,可见岐山对水势有舒缓作用。其次,从风水学的角度看,任何城镇的水口都有高山、大石或者高大的乔木关锁水脉,以免一个地方文风才运的流失。岐山“为一邑水口之关键”,它位于县城的东南面,处于县城巽方,巽方多东南风,又是县城水口所在地,它对于关锁奉新的河经水脉,镇守奉新的才运文风,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但古人认为,仅凭岐山关锁水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更为可靠的措施,以免文风才运霸气侧漏,于是他们认为要做到万无一失,就必须兴建宝塔以镇地灵。然诸事须机缘契合,方可有所成就。明隆庆二年(1568),陈隽任奉新知县,在任内做了许多好事,其中就包括在岐山之巅兴建了一座岐山塔。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15页载:陈隽“旧表云五年任,《学校志》陈隽请修文庙在二年。字以奇,福建长乐人。举人。累升户部员外郎,祀名宦。”由此可知,陈隽,字以奇,福建长乐人。明隆庆二年(1568),以举人身份出任奉新知县。事迹仅载其修过文庙,连修岐山塔的事迹都只字未提,显然远不止于此,仅凭他能由一位七品知县擢升户部员外郎,被奉新人祀于名宦祠,足见其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好知县。


再查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塔”第32页载:“岐山塔在岐山顶,明知县陈隽建,后基址仅存。乾隆五十七年重建。”文字虽然不多,但我们明确了岐山塔最早是由陈隽兴建的,但不知留存了多长时间。直到224年后,亦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岐山塔得以在原址重修。那么现存岐山塔到底是谁主持重建的呢?查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知县”第28载:


“赵增,字不详,号益堂,浙江德清人。乾隆五十六年知县事。慈祥爱民,培养士类,冯川书院岁久倾圮,增出己俸修葺,广斋舍,缮器用,新几榻,肄业生至今赖之。善形家言,如岐峰塔、演武亭、九天阁,皆次第修建。调署南昌,缘事罢职,后起复补新淦县。”


赵知县政绩很多,主要有重修冯川书院、岐山塔、演武亭、九天阁等,捐俸重修冯川书院,足见他是一位重视教育的好知县;主持新建或重修岐峰塔、九天阁,足见他是一位深谙风水学的高人。但他所作的一切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奉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振兴。如此肯付出、有担当、有作为的好知县,却未能奉祀名宦祠,难道是因为调署南昌后有“缘事罢职”的污点才未能如愿?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他是否进入名宦祠,奉新人都不应忘记他,因为他修建的岐山塔屡经兵燹劫难,矗立228年之后却依然不倒,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毋论其文物价值!


奉新早在明代时就有“奉新八景”之说,清代时,为了所谓的十全十美,人们将县城北面的“狮山形胜”和县城东南面的“东壁文峰”足成“奉新十景”,于是岐山塔便有了“东壁文峰”的雅号,因为它远望似一支彩笔,直插云峰,故又名文笔峰。谢先模《奉新诗话》曰:“古人题咏,对此景独付阙如。”乃自题《东壁文峰》一律,诗云:


一枝彩笔插当空,画里河山气象雄。

南北合流潆二水,东西平对揖诸峰。

云生脚底雕盘势,路入天边骏走风。

姓字也曾题塔下,老来犹自望苍穹。


我们现在见到的岐山塔为6角5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塔基由花岗石砌成,通高20米,底层边长2.75米,塔体自下而上逐级向内收缩,三、四层错向各设假门3道,出檐较短,6角上挑,飞檐用花岗石雕饰成鱼尾状,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发出叮当响声。三层东西假门楣上有“云蒸霞蔚”4字。塔刹由覆钵、宝瓶、相轮等组成。塔顶铁链从塔刹顶端往下联结五级的飞檐。全塔显得庄重古朴。1984年,该塔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奉新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20万元,由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维修。

 


在距离岐山塔20米处,还有一座克复奉新阵亡将士公墓。民国二十八年(1939)至二十九年(1940),师长宋英仲率领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7师与日本侵略军进行多次激烈的交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将他们赶出了奉新。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十八日,师长宋英仲将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的遗体全部集中安葬在岐山之巅。公墓碑为四面方尖碑,呈梯形状,由数块花岗岩石堆砌而成,高7米,底长1.36米,宽1.1米,碑身的正面中刻“陆军第一0七师克复奉新阵亡将士公墓”,右刻“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左刻“师长宋英仲敬题”等阴刻楷体字样。2021年2月,奉新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8万元,由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维修。

 


关于这支部队在当年奉新的抗日情况,我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资料,但遗憾是的一无所获。幸运的是我们在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查到了关于宋英仲的详细资料,节录如下:


“宋英仲,字增馥,1894年4月生,湖南省湘潭县昭山乡玉屏村人。”“1926年,在唐生智、刘文岛的介绍下加入国民党。其间曾在共产党人彭泽湘的领导下工作过,受到了一些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1937年李觉出任国民党第70军军长,宋随任第70军精锐部队19师少将参谋长,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率部浴血奋战,屡挫敌锋。1939年6月升任第70军副军长。1940年11月兼任107师师长。1941年参加上高会战,奉命率部在石岗、大城、奉新、靖安一线坚守,不畏艰险,孤军深入敌后,包围、切割日军第33师团,使该师团溃败,为会战的最终胜利做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于1946年任武汉行辕少将高参。1948年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宋与郭春涛等进步人士交好,1948年由程一中、许松圃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4月宋任长沙警备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其间,尽力维护和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维持社会治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8月4日在长沙参加湖南和平起义。1949年8月任人民解放军长沙警备司令部高参。1950年6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宋英仲于1955年去世,享年62岁。”


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的近百年的抗敌斗争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他们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这些长眠于岐山之巅的将士便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他们可能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可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抗战不止,誓死不屈的精神。每年清明节,县城学校等单位都会组织学生到这里祭扫,敬献花圈或鲜花,表示对抗日将士缅怀与悼念。

序言:近三千字!赤岸镇党委书记这样说赤岸...

第一篇:感怀一代名将,他曾驰骋奉新葬于赤田,留下千古佳话,千年绝景!

第二篇奉新曾有个新吴洞主,筑五步城,转战南北成就一代霸主,后封余侯...

第三篇:人才辈出,皇恩备至!详解华林书院的鼎盛荣光,奉新人都应引以为傲...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