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那些年,奉新人口锐减81336人,是天灾还是人祸?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那些年,奉新人口锐减81336人,是天灾还是人祸?

转载 陈秋媛11-22 08: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32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奉新县经历的元末战乱


樊明芳

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起,至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止,这其间的17年,是元朝蒙古族统治下,中国政局最动荡、政治最黑暗的历史时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被残酷剥削,导至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待修复黄河河道这个契机出现的时候,悲愤的底层农民终于揭竿而起,与元政府势不两立了。

首先高举义旗的是韩山童、刘福通。韩山童是白莲教徒,其祖父就曾因宣传白莲教、烧香聚会而被问罪。在修复河道期间,韩山童就“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在结识刘福通后,二人更是大肆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从而密谋起兵,因其以“红巾”为号,是为红巾军;又因起义民众多为白莲教徒,大伙儿烧香拜佛,故也称作香军。 

至正十一年(1351),湖北罗田的徐寿辉、麻城的邹普胜联合江西袁州的彭莹玉在天堂寨以“红巾”为号起义反元。同年十月攻占蕲水县和黄州路,旋在蕲水清泉寺拥徐寿辉为帝,以彭莹玉为军师,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大将军,国号“天完”,建立莲台省,设六部。翌年分兵攻占鄂、浙、湘、江、皖、赣等省,一时拥兵百万,战将百员,对元朝统治形成极大的威慑。据统计,天完政权的红巾军中有18人是白莲教教徒,邹普胜、赵普胜、况普天、丁普郎、张普宪、史普清等都是红巾军中的重要将领。 

据《江西大志》载,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史普清“率蕲黄之众数百”,由奉新抵新建,他们“驱胁乡民”,“故家大族残灭殆尽”。四月,陶八都占据了奉新南乡(今赤田),北乡(今宋埠)锁石村的帅元济为了防止陶八都进入北乡,他率领乡民守卫在南、北二乡交界处,誓死捍卫家乡。同年秋季,邹普胜又派其部下由武宁经奉新、丰城进入南昌地界,攻打郡城南昌,虽然被“义士黄季中、刘仲升等率义兵”所败,但南昌“四郊皆寇垒”,受到战火荼毒的同样是南昌四周的百姓。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6第14页载,至正十三年(1353)七月,一万多红巾军从武宁、靖安进入奉新,他们“杀据人口,焚毁房舍”。驻守奉新的赵把总奉命率百余官兵与之交战,官军虽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赵把总中箭而死。同年十一月,江西右丞火尼赤亲率北军和黄冲领导的南昌义兵,从龙兴(今南昌)出发,先后收复了富州(今丰城)、临江(今樟树)和瑞州(今高安),然后攻打奉新,也顺利地收复了,陶八都逃跑了。火尼赤又命黄冲驻守奉新,并兼理富州(今丰城)事务,但南昌李明道占领了富州,他们修筑了城池,新建了指挥所,黄冲久攻不下。

至正十四年(1354)春,史普清率红巾军攻陷奉新,奉新监县明安图被杀。至正十七年(1357)春,武宁县人胡绍远兄弟为捍卫乡邑起兵立寨,他们率众攻打盘踞奉新的吴三复,大胜,胡绍远于是占领了奉新县。至正十八年(1358)四月,陈友谅率水兵战舰一千余艘,从九江出发,一个晚上就到了龙兴路(今南昌),临近郡城时,平章火尼赤向南逃遁,南昌城遂沦陷了,占据奉新的胡绍远也被迫假意向陈友谅投降。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委派丞相胡廷瑞守龙兴路,胡绍远又从奉新起兵,与陈友谅的军队在建昌(今永修)的麻潭交战,最终因不敌战败而死。

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宁州土豪陈龙率分宁、奉新、通城、靖安、德安、武宁六县向陈友谅投降。同年三月,奉新锁石帅元济乘郡城混乱,也率部众假装向陈友谅投降,但不久又背叛了他。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奉新锁石帅元济又胁迫乡民去帮助陈友谅,但陈友谅的弟弟陈五讨厌他反复无常,就把他给杀了。

连年的战乱给奉新的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居住在奉新县城西门街门头的徐文山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他在《自序传》中记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苦难经历,让我们得以从中了解其所遭受的苦难:

“至正壬辰二月,定远郭子兴倡义濠州,而红巾之党倪文俊者乘间攘窃,骚动江右,干戈竟起,烽火滋延。三月,淮兵突至,官民溃散,廛市空虚,田园荒芜,疫疹流行,饿殍盈途,僵尸遍野,家属流离,各逃生命。先考挈余奔窜,昼伏松冈棘薮,夜栖虎穴猿岩。”

至正壬辰(1352)二月,徐文山在父亲带领下外出逃命,他亲眼见到了兵连祸结的惨状:“官民溃散,廛市空虚,田园荒芜,疫疹流行,饿殍盈途,僵尸遍野,家属流离,各逃生命”。为了逃命,他和父亲只得“昼伏松冈棘薮,夜栖虎穴猿岩”。

至正甲午(1354)二月十五日,再过7天就是父亲60岁寿诞辰之日,不料却在南乡(今赤田镇)十一都小陂牙碰上了“徐寿辉纠众燔劫”,“趋避不及,遂尔遇害”。连父亲的尸体都未能找到,对于一个孝子而言,其痛苦莫此为甚,“惟有哭拜于地,泣血吁天而已”。

在逃往奉化乡(今上富镇)湖口、石溪途中,“继母余氏与兄仲秀、嫂涂氏、前室闵氏”又因“惊恐”而“陆续云亡”,家中又相继死了4人,且“俱蒿葬于彼地山壑间”。在战乱年代,生命直如草芥一般!一家6口,现只剩他孤身一人,为了保命,他只身从小路逃到了澡溪的罗家坳,不幸又碰上了宁都的强盗余庚子,东西抢光了还不算,又被杀伤了左臂和前胸,只剩下一口气。作者此时绝望的感觉是“宛如游釜之鱼,触藩之羝,独立茕茕,以刻为岁”。

乙未年(1355)想回祖居南昌,他从小路到了高安,再坐船到了老家南浦,他是徙居奉新的第四代,老家还有人认识他,受到了热情接待。在南浦平安过了三年,没想到戊戌年(1358)四月十七日,陈友谅又率部“直抵豫章,肆行杀掠,妄加浮赋,剥割黎民”,所幸朱元璋大将徐达统兵扫平,“友谅授首,陈理归诚”。命虽得以保全,但南浦的家也被焚劫殆尽,又无家可归了。 

(朱元璋起义)

徐文山只得和堂兄徐天成冒险经西山回到奉新门头故居,但故居只剩下了一片瓦砾。这年冬季,他再到上富湖口等处祭扫亲人坟墓时,在朋友邓文夫的帮助下,他才与上富的刘妙静结为夫妇。回到县城后,在儒学东面擢英坊王家巷文山堂定居。

洪武元年(1368),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太平始现。第三年,徐文山找回了原先的田产,与刘氏过上了安定日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继室刘妙静病故,徐文山在晚年复遭丧妻之痛,直到永乐甲午年(1414)去世,享年85岁。

奉新县经历元朝末年17年战乱之后,户数由元初的32391户,减少到明初的17119户,锐减15272户;人口由元初的172676人,减少到明初的91340人,锐减81336人;减少的户数和人口均达总数的47.1。这些数字十分具体地说明了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战乱给民众的生命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至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民众的私有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李白《关山月》诗云:“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张籍《关山月》云:“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战争无论是对驰骋疆场战士,还是躬耕垄亩的百姓,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上一篇:他们来到澡下两个地方,有了新发现...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