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你绝对没有听过的真实传说!每个干洲人都不要忘了这个“干洲”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人文历史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你绝对没有听过的真实传说!每个干洲人都不要忘了这个“干洲”人...

转载 陈秋媛2021/12/03 08:42: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328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洋濠堰的传说与史实考述
樊明芳

(洋河闸坝——古乌石潭陂)

洋濠堰又名洋河闸坝、乌石潭陂,干洲一带百姓都传说是一位叫汉老倌的人创建的,创修过程颇富传奇色彩,故事的版本大致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沙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伙逃荒的人到这里落脚后,这里才渐渐有了人烟。没里既没有河,也没有圳,非常缺水,所以人们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干洲”。

逃荒的人们在这里只种着旱地,偶尔开几丘水田种上水稻,也全靠装天水。雨多之年还能收上几担谷子,若是遇上大旱之年,连谷种也收不回来。人们只好又走那条逃荒的老路。那时候,人们多么想开一条水圳啊!可那只能是白日做梦。因为要开圳引水,就必须经过靖安乌石,县都隔一个,那地方上的有钱人怎么会准许这些外乡逃荒的人到他们地界上去开圳呢?

在这帮逃荒的人里面,有一个以放鸭为生的人,大家都叫他“汉老倌”。有一天,他对村里的人说:“大家不要去逃荒了,两年以后,开圳引水的事包在我身上。”人们都以为他在痴人说梦,谁都没把他的话往心里去。

汉老倌以前放鸭,总是一出去就半个月,自从他说了要开圳引水之后,他就早上赶着鸭子出去,晚上又赶着鸭子回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起初,人们觉得他有点反常,日子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这年春上的一天,汉老倌把鸭子往屋里一关,一个人跑到奉新县城,他走进县衙对县太爷说:“老爷,我们干洲十年九不收,就是因为缺少水源,如果能从靖安乌石引支水来……”话还没说完,县太爷就喝住了:“岂有此理!怎能到别县去开圳引水?”汉老倌赶紧申诉:“老爷容禀,我们不是开圳,而是修圳。”听说只是修圳,县太爷语气稍为好转了些:“怎说是修圳?”汉老倌赶紧解释说:“事情是这样的,从靖安乌石到干洲湖西塅,从前就有一条水圳,因为水冲沙塞,无人过问,渐渐地也就废掉了。现在我们想疏通一下水源,把这条圳修复起来,请老爷作主!”

县太爷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有些道理:修复老圳是可以的,可还得征得靖安县的同意,于是就写了一封文书寄给了靖安县衙。

过了几天,汉老倌实在等不及了,又跑到县城找县太爷。谁知前脚刚跨进县衙公堂,县太爷就“嘟”的一声让他跪下,喝道:“大胆刁民,你该当何罪?”汉老倌并不怯场,理直气壮地说:“老爷,小民不知罪在何处?请老爷明示!”县太爷说:“本县已收到靖安县回文,自古以来乌石到干洲从未开过水圳,你为何蒙骗本老爷?”汉老倌不慌不忙地申辩地说:“老爷息怒,我们那里确实有条老圳,不信您可以亲自前去察看。”老爷说:“要是没有呢?”汉老倌拍着胸脯说:“要是没有,那就把我这三斤六两重的脑壳剁下来给您当夜壶!”县太爷看这老倌说得信誓旦旦,且敢用脑袋担保,可见他说的并非谎话。于是,县太爷又给靖安县衙去了一张公文,可靖安县衙还是不承认这一带曾经有过水圳。就这样文来书往,笔墨官司整整打了三个月,最后才商量出一个办法:双方都到实地去察看,并请安义县的县太爷去作中人。说定:如果确有老圳,就可以修复;要是没有老圳,不但不能修圳,还要治汉老倌的罪。

这一天,三县的县太爷分别坐着三顶官轿,前呼后拥地来到了乌石,派公差把汉老倌找来,要他将那条老圳的圳路指出来。汉老倌二话没说,领着三顶官轿向前走去。

果不其然,在寸草不生的沙洲上,唯有汉老倌走过的地方青草蓬蓬,密密麻麻,墨绿墨绿,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一直钻进了干洲的湖西塅。靖安的县太爷看了不由得暗暗吃惊,奉新的县太爷看了,高兴地说:“看来以前这里确实有条水圳,至今下面还有潮气,要不然怎么会长出这么茂盛的青草来呢?”安义的县太爷也接过话茬说:“有道理,有道理,不必再往前走了,就这样定论吧!”靖安的县太爷无言以对,只得哑巴吃黄连,同意他们动工修圳。

开圳的喜讯传来,人们高兴得直打乱窜,纷纷问汉老倌:“我们这里明明没有老圳,你怎么把官司打赢了?”汉老倌听了哈哈大笑,这才把老底兜出来:原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天天顺着这条路把鸭子赶回来,身上还背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草籽和海盐,走几步就撒一把。土里撒了海盐会吸潮,路面上天天落鸭屎,有水又有肥,就长了一路的青草。人们一听,恍然大悟,一个个向汉老倌翘起了大拇指。

水圳开成以后,年年旱涝保收,再也没有人外出逃荒了。这条圳路很长,一路上立了不少护圳的青石碑,因为源头上那座碑的名字叫“洋濠碑”,人们就把这条圳叫做“洋濠堰”了。汉老倌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在石碑上,但干洲人民世世代代都记得汉老倌这个名字。

本人在为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编纂《江西省潦河灌区志》时,特别留心传说中的“汉老倌”这个人。其实“汉老倌”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的本名叫余鼎汉。同治版《奉新县志》卷5水利第32页收录有奉新知县赵知希所撰《乌石潭陂记》载:

余调任新吴,于簿书之下览邑乘,凡有关于邑之水利者,靡不究其源委,以策久图。而从善一乡有乌石潭陂,所关尤钜。自成化十二年,从善乡余鼎汉请于官,率本乡民户凿石山嘴,通河流,行三四里许,至从善灌田万余亩,一乡赖之。

记文中明确记载乌石潭陂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由从善乡(今干洲镇)人余鼎汉通过向官府请示获准后,率领本乡民户凿开了乌石山嘴,疏通了河道,流经约三四里后,河水才流入从善乡,灌溉良田一万余亩。此后,从善乡湖西村一带再无旱灾之虑。

乌石潭陂无疑系余鼎汉创修,但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难道真是一位放鸭子的农民?他为何能请于官,并在乡民中有如此号召力?赵知希记文中并未涉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堨溪余氏族谱》,第一卷中的墓志铭第241页载有奉新县儒学教谕吴青所撰《后房愚庵公墓志铭》,其中有云:

公讳汉,字鼎汉,姓余氏,号愚庵,世居堨溪,为新吴钜族。……公昆季六人,位居次。公自幼岐嶷,在群儿中独如老成人。比长,从给事张公淳熙学,蒙其指授,义理多所得。孝奉二亲,不慕禄仕,为人言不易发,事不苟为,以行谊闻于乡,处兄弟怡怡如。……戊子岁浸,民乏食。公输粟千余石助有司折赡,玺书褒宠,授七品官衔、宣义郎,事载邑乘。……乡湖西有膏腴田千余顷,阻乌石山,水利不通,年苦旱。公白于官,集食利户丁千余,伐其山石,不可破,乃先燎以薪,继夷以匠,水遂入田,得以利,而旱且无虞。

这段文字解开了我们所有的疑团:余鼎汉,名余汉,字鼎汉,号愚庵,人称汉老倌。出生于奉新县从善乡的世家大族,有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二,自幼聪慧,跟随奉新举人、刑科给事中张昭(字淳熙)学习,在义理方面多有收获。他不慕功名利禄,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戊子年(1468)发生饥荒,他捐谷一千石助赈,受到朝廷褒奖,并授予他七品官衔、宣义郎。

他在从善乡湖西村有一千多顷肥沃良田,苦于乌石山的阻隔,无法引水灌田,常常发生旱灾。成化十二年(1476),他经向官府请示获准后,号召受益的农户一千多人开挖山石,由于岩石过于坚固,牢不可破,在用柴火将岩石烧红之后,请专业石匠开凿,才凿开了乌石山嘴,疏通了河道,流经约三四里后,河水才流入从善乡,灌溉良田一万余亩。此后,从善乡湖西村一带再无旱灾之虑。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功绩,湖西村一带的百姓才会用歌谣这一特殊的形式来赞扬他说:

龙门既辟,惟禹之绩。

乌石岩岩,孰夷其石?

西湖源源,孰浚其入?

宣义余公,惠我遗深。

我子我孙,亨利无极。

奉新县儒学教谕吴青在墓志铭中评价说:“公材足以用世而有为,行足以齐家而善俗,而惠又多及闾里,虽非仕而贵,而声名事业固不在于仕贵者之下。”并为之撰铭曰:

宪宪余公,生逢盛时。

维材孔硕,维德孔宜。

岁屡大祲,倒廪朋医。

惠晋乡曲,名重京师。

皇曰遐裔,有美人斯。

玺书降宠,天语如丝。

曷以命德,宣议裨之。

曷以华躬,云鹭仪之。

福逾俦类,寿跻古衡。

子子孙孙,拭目腾飞。

宜树贞石,刻我铭诗。

2021年11月26日,洋濠堰(乌石陂)已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当我们在庆祝申遗成功之时,我们更应该铭记余鼎汉这位乐善好施、造福一方的好乡绅!

上一篇:骄傲!奉新入选世界级名单,果然名至实归...


 未完待续  

  ...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