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一女人先嫁后续两兄弟,原来是为了……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一女人先嫁后续两兄弟,原来是为了……
转载
周芸于 2022/07/17 08:52: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164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忠骨已埋他乡
壮烈誉满故园
2021年11月15日大江网/宜春头条客户端刊王朝瑜发布:“为4位抗美援朝烈士寻亲”的文章。其中一位烈士钟传华是奉新县罗市镇港下村人,现已找到烈士的子女钟芳腾和钟芳兰。钟芳腾现居县城邹家山,钟芳兰现居住在仰山乡横北村柿桐树下村小组。说来也巧,钟芳兰原来是我爱人周佩兰的舅舅罗时信的妻子。 大江网刊载的消息称: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寻亲服务团工作人员通过在朝鲜烈士陵园英名墙上拍下的烈士照片和名字,又根据中华英烈网、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网比对核实烈士籍贯,发现奉新有4位抗美援朝烈士,得到线索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奉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能帮助寻找到烈士的亲属。11月4日,奉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启了为4名烈士寻亲之路,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因年代久远,4名烈士的信息不够详实,加上当年烈士参朝作战时同时代仍健在的人已为数不多,为寻亲之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尽快帮助烈士寻找亲人,首先在志愿者微信群和各网站发布寻找信息,让全社会关注,群众积极参与,出谋献策,提供线索。另一方面指派“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迅速行动起来,前往各姓氏的聚集地,采取走访、询问、调查等有效办法为烈士寻找亲人。烈士钟传华的子女钟芳腾和钟芳兰就是在去年11月8日前后在罗市镇被找到的。 一条“奉新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找到了亲属的消息让我为之欣喜,但烈士的亲属如今生活如何?他们是否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烈士生前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近年来为搜寻罗市“红色故事”苦于奔波的我在前些天约一位“摩的”师傅前往烈士的女儿钟芳兰所在地“柿桐树下”村小组,一路骄阳似火,热浪扑面,摩托沿着蜿蜒曲折又陡峭的水泥路前行……这个村小组仅有13户人家,69位人口,前几年村民自筹、集资约80万兴建了这条宽4米,长4华里的水泥路。从此,解决了村民的出行之难。
在一处民房我见到了烈士的女儿钟芳兰和她的丈夫罗时信,已70岁的她身体佝偻,因多年耳疾的影响,她的思维有些紊乱,在采访中几乎没有了解到烈士钟传华生前的信息。第二天,我转辗县城邹家山找到烈士的儿子钟芳腾,他提供给我的只有一张十分珍贵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整个罗市镇港下村与烈士钟传华同年代的人都在九十岁左右,大多数相继离世,即使有个别还健在的也老态龙钟,难以沟通。所以,烈士生前的一些过往迹痕在民间已成空白。但笔者在采访烈士的侄子钟芳胜时,得知他母亲生前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钟传华的事情,于是在他回忆的口述中,我怀着敬畏的心情了解了钟传华烈士那短暂而又壮烈的生命历程… 钟传华生于1927年,还有一个生于1925年的哥哥钟传荣,由于家庭条件困难,钟传华没有进过学堂,成年后也一直随父务农。解放后他参加了大队的民兵组织,并作为先进青年吸收为农会会员,在当初反封建进行社会改革,保护农民利益,组织农业生产以及清匪、反霸等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要求上进,作风正派,思想纯洁,尽管他当时才二十岁出头,却成为港下大队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群众中不但有了一定威信,而且普遍认为他是个有出息的青年。1951年1月,他凭一腔热血,响应祖国的召唤,放弃了有可能成为大队领导干部的机会,告别已怀身孕的妻子罗会连,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所属29师35团6连战士,在1953年10月的一场战役中不幸牺牲,为国捐躯,安葬于朝鲜开城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三号墓,时年仅24岁。 罗会连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她已经生下了仅两岁的女儿钟芳兰。当年她毫不犹豫地送丈夫上战场,期待着立功载誉而归,却想不到一去成为诀别。在悲伤欲绝之中,她想到的是要顾及家庭的完整,要给烈士的女儿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于是她决定此生再不走出钟氏的家门,用心陪伴着女儿成长,让丈夫钟传华在九泉之下没有遗憾。不久,家族们考虑到罗会连年纪轻轻,执意不嫁恐耽误她的一生,便有意撮合将她续嫁还未成家的哥哥钟传荣为妻……罗会连这位先嫁后续成为两兄弟妻子的坚强女性,她的聪明和贤良不仅维护了家庭的完整和家族子嗣的绵延,而且把女性具有的淑德品行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桩两全其美的婚事在当地久久传为佳话。1976年3月,他的儿子钟芳胜光荣入伍,在福建32266部队任保管员,他在部队表现优秀,光荣入党,并受到多次嘉奖,1980年退伍回乡创业。 1992年8月,已经儿孙满堂的罗会连不幸离世。这个曾感情悲喜交迭的传奇女人,一生中不但送夫志愿赴朝作战,又送儿当兵保家卫国,含辛茹苦地把6个儿女抚养成人,这博大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动不已,肃然起敬;这看似平凡的举动和无私的付出却见证了她性格与众不同的坚强和刚毅,诠释了她冰清玉洁的高尚人品。她活出了一个女性的自信和力量,她的善良和情操让后人津津乐道,深深地追忆……
文章的最后,受烈士后人的委托,要我借“奉新信息网”平台感谢“烈士寻亲团”和奉新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执着和努力为烈士寻找亲人,才让烈士的后代如今得悉前辈 “忠骨已埋他乡”,也让烈士的后代自豪骄傲 “壮烈誉满故园”。烈士的后人也表示,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将组织家人前往朝鲜去祭拜先人,缅怀先烈,以了思念之情……
1957年10月出生,中专文化,奉新县财政局退休干部。1980年8月招聘为罗市镇镇政府文化干部,先后任一官半职。几十年勤奋学习,笔耕不辍,有新闻稿件、小小说、诗歌、散文、言论、杂文、故事、箴言语丝等文学作品数千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担任《中国企业家报》、《家庭报》、《妇女之声报》、《法制周报》、《农友报》、《美报》等三十多家报社、杂志特约记者。曾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酒啊,酒》、《尽在语中》、《活在当下》、《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近百万文字。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奉新县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