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罗市历史上有一严氏父子行善积德
助赈建城,乾隆皇帝批奏奖赏
相传有一位神仙在天上看到人间过年喜气洋洋,热闹非凡,非常的羡慕,便下凡去试探凡人的善心和德行。他先到了一户有钱的人家讨吃借宿,主人看他穿得破烂,把他拦在门外,给了他一只烂红薯,便安排他在一个荒废了多年的薯窖里住,神仙一进洞,发现洞里都是金子,于是便施法把金子变成了石块。第二天早上,神仙谢过这户有钱人家又到一户穷人家蹭饭借宿,穷人家很热情,叫他上桌一起共餐,夫妻俩还空出自己的床铺,并换上刚洗好的被褥让神仙入睡。五更时分,阎王托梦到他,说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到了寿终时刻,已派小鬼前来捉拿。神仙心想,这户人家女主人心地善良,为什么会短寿?于是便施法把一头牛代替了女主人去死。神仙上天后,玉帝问他缘由。神仙说:“富有的人家不懂得行善积德,眼光短浅,没有菩萨心肠,所以他们不可能再富足。而贫穷的人家知道行善,但阎王不留情,所以我施法让她多活一些年头,在世上好好积德行善”。这个故事虽说有些神话色彩,但它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当今社会有些富人炫富、炫财,不但鄙视穷人,而且心不从善。于是,让有的穷人仇富心态骤然形成,并且根深蒂固。富与穷差异明显的无奈现实,让人深思和忧虑。
罗市历史上富人善行义举的事指不胜屈,樊明芳老师编著的《罗市文史钩沉》中就记载有严氏父子助赈建城的事迹。清乾隆八年(1743)四月,奉新发生一场较大的饥荒,几乎是“户绝米粒,市无斗粟。”居住在老罗坊上街头的严盛旭,以勤俭起家,一向好善于乡梓。看到这种情形,他把自己所有的粮仓全部清空,把多年储存的粮食一共数百石,全部免费分给急需粮食救命的乡邻和饥民,当时他的儿子严遇洪才十三岁,受他的熏陶,小小年龄就知道极力支持父亲的善行义举。时任江西巡抚陈弘谋得知其事迹后,授一“利济先声”的匾额,以示褒奖。
儿子严遇洪长大后掌管家业,每逢歉收之年,他都会像父亲那样,拿出自家的粮食救乡邻于危难之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奉新县城有一处城墙因年久失修轰然倒塌,知县孙似梅见此状况,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严遇洪得知便找到孙知县,表示愿意独自完成城墙的重修工程。孙知县如久旱遇干霖,对其善行大加赞赏。此时严遇洪早已筹足了经费,备好了材料,请好了工匠。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原倒塌的城墙得以全面修复,看上去更显坚固而高耸,整个工程共耗费二千一百六十余两白银。竣工之日,孙知县登上城墙巡视,县城繁荣气象尽收眼底,心中无不感慨,高兴之极。隔日,在未经征得严遇洪的同意,便把此事上奏朝廷,乾隆皇帝批转吏部,吏部认为严遇洪急公尚义理应得到朝廷的任用和奖赏,便决定提拔他为从六品的州同官职。当朝廷公文下达到奉新,孙知县高兴地向严遇洪报喜,出乎意料的是严遇洪以此事何足挂齿,无须高调,父母年事已高,需要他在身边伺奉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孙知县的一番好意,最终也没有赴任。
易经曰:“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其意不言而喻。罗市历史上严氏父子大行义举,广施善德的行为,尽管时过境迁,但仍然是当今社会要积极弘扬,大力推崇的一种正能量精神。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行善积德,福有攸归。无论时光如何走远,德行善举将是不可逾越的中华民族光荣传承和祖辈的大义情操。古今多少世家旺族,积德行善首当家规,古人能为,今人何乐而不为!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