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义薄云天"姑嫂桥"
奉新县澡溪乡蕉园村茅岗铺(亭子)有10多户人家,它是我县西部山区最古老的居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防亡国王室东山再起,在全国各地关獈险要遍设亭子,以查验过往行人。于是,有靖安舒姓人看准商机前来此地开店立业提供食宿等服务,遂称茅岗铺。
古人说"有人,必有婚丧喜嫁"!这是一个永恒的定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老人们印象深刻的是"安史之乱"时),此地有一美貌舒姓女子,芳龄16时嫁于15华里外的义宁(以下称修水)沙窝里(今黄港镇)以东山区,演绎一出令人潸然泪目的悲壮义举。
今凡由奉新乘车经茅竹山去过修水县的人都知道,在九云岭东段的茅竹山西边沿水泥路下惊心动魄的天堑处,便是地名为"姑嫂"桥的地方,它如今为修水县"茅竹山林场"驻地。"姑嫂桥"孤零零地兀立于公路右边约10米处(昔日木竹检查站正中)。此桥虽经无数次的重修,但仍掩饰不住她存在的凄美动人故事……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花红。
那时虽原始蒙昧,但迫于生计,奉新、靖安有部份人去修水贩茶叶营生,修水人则往奉新、靖安挑土纸贩卖。舒姓女子草屋对面10来米的大路小河上,有个方便人们行走的木桥,遗憾的是常被爆发的山洪冲垮,道路毁坏,裸露尖锐的石块。
为人善良勤快的舒姓女子丈夫几度义务出手修复路面和重建小桥。没桥时,她们见很多过往行人无论春秋和严冬均挽腿过渡,面露无奈神态,心中甚是不安。昔人言"美景印人心"!某日,助人为乐的夫妻俩决定,建一小石拱桥,毕其功于一役。
说干就干,次日勤劳的舒姓女子像男人一样,不顾山上岩石的沉重,和丈夫一起用力翻下再抬走。渐渐地石头少了,从一二里到四五里远,她抬不起的就叫待字闺中的15岁"姑里"(修水俚语即女孩子,小姑)帮忙。
时近半年,打石撬杆非常辛苦,那时又无手套、铁丝等,全靠绳索臂力巧干,嫩手老茧、石压血流是常事,使人不忍细看。可是,眼看建到一半多工期,石桥初成规模时,其丈夫不慎失手被一块大石压砸胸部成重伤,他拼命时断时续地竭力大声呼救!舒姓女子正在家中弄饭,闻声慌忙奔去和小姑奋力抬开压夫大石。时值二十六七的舒姓女子心痛不已,迅速请郎中给丈夫延治。大家知道,那时候医疗技术十分落后,胸科更是治疗的禁区,医生只能敷上中药止痛,捱过几天,男子终于不治身亡。
三病四痛的公公80来岁,亲见顶梁独儿为修石桥英年早逝,留下几个尚未成年的儿女,悲伤过度昏倒不醒,待去请医施救时,其早已随儿西去。70多岁的婆婆见状,老泪纵横,一病不起,不久也追夫随儿下饮黄泉……
九口之家,为建石桥几天内三人见背,甚是悲惨,这搁在谁身上也招架不住,舒姓女子更是哭的死去活来,悲痛万分。她虽未读过书,却深深知道有3个待养大的儿女正需她抚养大,自己一定不能倒下。送葬夫,公、婆之日,附近的乡亲大部分人都来祭奠爷仨并送上一程,成空前绝后之举。府州县乡亦派人授匾旌表褒扬义举。她重度悲伤后,痛定思痛终于从哀泣中走出。与小姑商量后,二人作出惊人决定: 继承兄、丈夫的修桥遗志,共同建成石桥。
风里雨中,晴晒雨淋。大家知道,河中动土兴工,一定要在枯水季节,而这时正是冬天,霜冻冰凌,山风刺骨,冰冷石块,弱女力微,姑嫂俩全力以赴。传说有人屡见在施工关键期有山中神仙扮作健妇施于援手,也有邻里壮男不时相助,但甭管怎样说,为建小桥她们姑嫂俩付出巨大劳动,顶住艰难困苦,一座横贯东西河面的小拱桥终于建成。
当她们在草屋厅堂看着轻松从桥上而过的匆匆行人时,庆幸他们再也不用涉水"摸着石头过河",而满意地绽开了苹果似的美丽笑脸。
待竣工后,当地的官府将此桥命名为"姑嫂桥";自此,修水县黄港镇以东茅竹山下的林场驻地,以"姑嫂桥"地名相称。
建桥后的第二年,小姑已是16岁的大姑娘(古时早婚),穷家碧玉的她长的水灵秀美,加之她又有修桥善举,远近闻名,成周围小伙心仪的对象。兴是有缘,小姑嫁奉新澡溪蕉园茅岗铺,与舒姓嫂子堂弟成百年之好。
"姑嫂桥",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侵蚀,迭遭洪水冲坏(沙窝里改黄港镇,即九云岭下雨时有黄色洪水流下之意)。宋、明、清、民国时期屡经重修。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睹了千百年来的波谲云诡、江山换代。
归德乡(清雍正十三年置,民国初废)客家人淳朴厚道,重情重义,修桥补路,义举盈天。古人说"大德必寿"!当建桥的姑嫂俩先后高寿80多岁驾鹤西去后,人们将她俩的坟墓移葬一处。义薄云天千秋,事迹流芳万古,以作永久的纪念……
钟承梓 吴庆根/文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