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罗坊故事】上街头的“司马第”叠印着儿时记忆,如今让人叹惜...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罗坊故事】上街头的“司马第”叠印着儿时记忆,如今让人叹惜...
转载
徐璐于 2024/01/04 08:59: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3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老罗坊故事】上街头的“司马第”叠印着儿时记忆,如今让人叹惜...
显示
老罗坊古建故事之一:
“司马第”叠印着儿时的记忆
在老罗坊历史上,上街头的“司马第”古建可谓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其名声在外,其历史悠久。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司马”的意思。司马一词最初指的是军队中负责管理马匹和军事事务的官员,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更为广泛的军事官职。在清朝司马是文官官职,称“司马”或“分府”,其位阶约为正五品,相当现在的厅级或副厅级。老罗坊的“司马第”到底是何时建造?其历史上严氏族人中谁曾任过“司马”这一官职?笔者曾断断续续地查阅过严氏族谱、走访过严氏族人,至今也没有找到详实的记载。但“司马第”这幢古建却与我的人生有着不可分割“缘份”。1957年10月我就出生在“司马第”正大门相隔十多米远的一幢老屋内,儿时伴着它长大,青年随着它成长,直到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才离开“司马第”。我目睹过它热闹非凡鼎盛的昔日,又见它繁华落尽衰败的今天;一些历史的传说在耳边纷纷扰扰,多少往事在脑海记忆犹新……
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罗坊的“司马第”和“进士第”是严氏族人的两个兄弟功成名就后所建。查阅民国十三年(1924)《严氏家谱》上刊印的“罗坊地势图”,隐约可以看出“司马第”的建筑位置,这就说明民国十三年前甚至更远一些年代“司马第”就存在。从古建整个结构来看“司马第”没有雕栋画梁的灵动,没有飞檐翘宇的气派,仅有一些特点只是窗棂上简朴的“花雕”和立柱下的石墩。从整体平衡、对称的佈局来看,符合清代的建造风格。所以,我推测“司马第”的建造时间大约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约250年左右。三幢进的“司马第”,建在潦水岸边。历史上这里因靠近大街的地理位置,又是民众密集居住的地方,用热闹非凡来形容当年的“司马第”一点也不为过。这里住户虽然只有十几户四十几口,共一个大石门进出,但生活中非常和谐、团结,邻里关系相处像家人般的亲切,几乎是有喜共享,有难共当;特别是民俗时节,家家户户做好吃的,相互帮忙,又相互送赠,大年三十夜一挂鞭炮封门,各自分享新年的喜庆,气氛甚是怡情、浓烈。 “司马第”古建由谁而建,已无法查到准确的文字记载。看来这个官职为“司马”的“严氏族人”其名、其辉煌终要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在1931年从这里却走出去一位有志青年,后来担任罗坊区的区委书记,他就是奉新早期的共产党人严松生。严松生出生在“司马第”,参加革命后“司马第”的住处也曾经是他密秘活动的地点。1940年11月,严松生在“司马第”家中整理行装准备到赣西南山区寻找党组织时,不料被敌人的暗哨盯上,并堵住了“司马第”的大门,对其实施抓捕,机智灵活的严松生迅速从后门逃脱……接着,江西省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熊式辉签发缉捕令,悬赏捉拿严松生。严松生从此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隐姓埋名在修水一带潜伏下来,以行医为掩护继续革命……解放后严松生回到“司马第”老屋居住,直到1976年2月终世,享年78岁。我记得他的棺木上履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司马第”的大门口县卫生局有关领导主持了严松生同志的追悼大会。解放后的“司马第”人员居住没有大的变化,只是老一辈的人离世,年青的长大,一代一代地延续。六、七十年罗坊公社粮站和罗坊大队相继在“司马第”边上经营和办公,加上一条老街沿河直上,占尽地理优势的“司马第”门口人流熙熙攘攘,仍不失繁华景致。我记得十多岁过中秋节的时候,居住在“司马第”相对比我大几岁的严昌田、严士胜、严成业、叶正金等几位小青年,在中秋节的晚上,四处捡来废瓦片在“司马第”门口堆起一个“宝塔”,又找来不少的干柴将“宝塔”烧得通红,然后坐在地上一边吃着生硬的麻饼一边赏月。儿时的记忆总是那般的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充满遐想……三幢进的“司马第”只有一个大天井,而中幢边房却各设置一个小天井,这种成“品”字形的建筑佈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和”、“阴阳”的哲学思想。尽管只有三个天井,但三幢进的“司马第”从未闹过内涝,多大的雨水都能通过地下水沟排出。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整个“司马第”的地下水沟不但砖砌牢固,封沟时还投放了不少的乌龟在里面让其来疏通沟道。古人利用“千年王八万年龟”的生存价值来改造环境,造福生活,其智慧着实令人惊叹……我因工作关系离开罗坊二十多年,但退体后在罗坊的日子居多。闲时,我总要去上街头看看“司马第”,对这块故地,对那些老友,心里总怀有念想,委实难以割舍。如今的“司马第”尽管被奉新县人民政府挂上了“江西传统建筑一一司马第宅”的标碑加以保护,但昔日的繁华热闹不复存在。“司马第”已无炊烟,人去楼空,残墙断壁,瓦砾遍地,一番苍凉景象,不仅让人唉声叹息……(下篇预告:老罗坊古建故事之二:“进士弟”难民曾在这里躲避。)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