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荣光显赫!县城有个张家地,明清两朝人才辈出,难怪冯川一小设在这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荣光显赫!县城有个张家地,明清两朝人才辈出,难怪冯川一小设在这里...

转载 方璜2024/03/26 08:43:5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5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张家地的昔日荣光

樊明芳

今冯川一小所在地原名叫张家地,系奉新县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张氏的祖居地。因这里世居着县城的世家大族之一张氏,故名。据张相智先生介绍,该支张氏系汉代留侯张良第32世张宁后裔,张宁第24世裔孙张锦善于元末明初自靖安樵山徙居县市乡下坊曾家地,后因人丁发达,代产闻人,故更名张家地,今赤岸沙港和会埠小港等地均系该支张氏分居之地。
明洪武初年,张家地张氏有位名人叫张士原,亦作张仕原,字明善,亦作铭善,自号北郭老人,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教书先生,正是他开启了张氏家族的辉煌。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2·人物五·遗献第78页载:
“张士原,字明善,洪武初以儒士荐,不就。嗜经史,善草书,学者称为诚斋先生,子显、昭具显贵。”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张士原本是先朝(元朝)名士,故县志将其纳入“遗献”之列。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奉新知县曾以儒士身份举荐他出来做官,但他不接受。他喜欢研读经史,擅长草书,学者尊之为诚斋先生,他却自号北郭老人。人们之所以对他尊敬有加,还因为他生了张显、张昭两个优秀的儿子。
长子张显,字缉熙,号憃叟,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人。自幼岐嶷不群,性识颖敏,从教谕张克静受《尚书》,得其旨归,才誉日振。明洪武中,以明经举本县训导。同治版《奉新县志》卷7·秩官·训导第44页载:
“张显,字缉熙,下坊人。幼从父士原学,有时名。洪武中以明经举本县训导,有诏选儒学之士教习胄子,吏部疏荐显等十人,除靖江王府教授。永乐初,与修《高皇帝实录》,书成,赐银币。迁国子监学正,考绩最著,升监丞。著有《憃叟稿》一卷,祀名宦。”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张显仅以明经(贡生)资格任本县训导,再荐升靖江王府教授,复入中秘与修《高皇帝实录》,因此受到永乐帝“赐白金文绮,授国子学正”的赏赐;又因“上幸太学礼成,御经筵命讲,宴赉师儒”,张显又被擢升南京国子监丞。他“莅事公勤,六馆皆重之,乃条陈百务,曲尽物情,而成法益备”。后改调北监,他“惓惓经理学舍,劝惩淑慝,百废毕兴”,“与六堂师儒协恭和衷,严申学规,激励后进,于是诸生数千人肃然敬服,莫不以显为能尽职”。永乐二十一年(1423)五月卒于官,享年60岁,两京人士无不追思其公正,大学士杨士奇等人作诗挽之。
幼子张昭,字淳熙,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人。明永乐元年(1403)中举人,永乐四年(1406)复登林环榜第2甲第63名进士第,官刑科给事中。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1“永乐四年丙戌林环榜”进士第10页有记载,可惜张昭虽然被皇上赐进士出身,且授职刑科给事中,但并无更多具体事迹。真相究竟如何,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总而言之,张家地出了两名京官,张家在奉新的影响与日俱增,张士原、张显、张昭父子三人的名气也蒸蒸日上,张家也逐渐跻身县城名门望族之列。
清康熙年间,这个家族又出了张懋能、张星仁、张星景父子三人,为张氏家族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1“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王云锦榜”进士第28页载:
“张懋能,字职在,号莪村,下坊人。十八隶诸生籍,邑令丁先聘尤器重之。己卯当省试,丁赠以金,固辞。丁笑谓之曰:‘我固知君正士,奈何以俗吏目我耶?’乃受之。是秋领乡荐,及选庶吉士,御试称旨,上顾谓大臣曰:‘此佳士也。’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纂修国史及《政治典训》、《物类广义》诸书,与陈沧洲鹏年编摩六载,乃告成。丁酉为浙江乡试副主考,有以同事不谨告者,曰:‘吾惟文是去取,他何恤耶?’既反命而科场弊发,比会质,得本生交通状,无一语及懋能,事乃白。及还浙,士遇不遇皆奉觞投诗以饯。狱成,以失察改国子博士,稍迁至行人司副。圣祖仁皇帝上宾,懋能病痹痿,不能言,涕泗交颐,目家人索白衣加身,自是益大剧,越四日而卒,年五十一。性孝友,执亲丧尽礼。三兄皆早丧,抚育孤侄如己子。严峻寡交,服官十余年,孤介无所攀倚,人咸以为未竟所用惜之。”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由上可知,张懋能(1672-1722),字职在,号莪村,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张家地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福建古田丁先聘以举人身份任奉新知县,他十分器重张懋能,张懋能也十分争气,18岁便考取了秀才。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懋能参加江西省乡试,当丁知县赠给他旅费时,张懋能坚辞不受。丁知县笑着对他说:“我固知君正士,奈何以俗吏目我耶?”他这才收下。这年秋天,张懋能果然不负众望,中了举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张懋能登王云锦榜第3甲第47名进士第,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见习期满,乾隆皇帝对他进行面试后,十分满意,回头对大臣们说:“此佳士也!”庶常馆散馆后,张懋能被授职翰林院检讨,负责纂修国史和《政治典训》、《物类广义》等书籍,他与陈鹏年一道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张懋能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有人告诉他同僚中有人会在考试中徇私舞弊,他听后说:“吾惟文是去取,他何恤耶?”不久,科场舞弊案发,待找到当事人审查对质后,查明此事跟张懋能毫无关系,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他离开浙江时,浙江士子无论是中了还是未中的,都奉觞投诗为他饯行,赞扬他公正无私。据《清圣祖实录》卷284载,浙江科场舞弊案最终处理了很多人,张懋能也因副主考的“失察”之过,受到“降二级调用”的处分,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不久又改为行人司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二十日,康熙帝驾崩,张懋能此时却患了“痹痿”(肌肉萎缩)的怪病,他为康熙帝的驾崩而涕泗交颐,然而却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用眼睛示意家人,找了一件白色的衣服披在身上,以此来表示对康熙帝的悼念。从此病情日益加重,才过了4天就病逝了,年仅51岁。
张懋能生性孝友,对父母生养死葬,克尽孝道;三位兄长都死得早,他抚育孤侄视如己出;他平日里严峻寡交,在职十余年 为人孤介直爽,不随流俗,不攀附权贵,人们多为其赍志而殁,未尽其才而扼腕叹惜。著有《莪村诗文集》《经义百篇》。所幸他后继有人,两个儿子张星仁、张星景也十分优秀。
张星仁(1698-1751),字为之,号思川,张懋能长子,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张家地人。同治版《奉新县志》卷9·人物2“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举人第19页载:
“张星仁,字为之,号思川,懋能子。少慧,工诗文,善书法,见古人墨迹,一再临摹,如出其手。十三入府庠,十七领乡荐,公卿咸以大受目之。两试礼部未第,选授南康县教谕。丁父忧,服阙,补峡江教谕。性刚介不阿,峡令赵某贪横催科,额外巧取,星仁奉檄稽查,揭于上官,会质得实,一如星仁言。赵得罪去,而星仁亦竟罢官。公卿大夫素识星仁者皆惜其才,争延致幕下,如是二十年。古北提督布兰泰前巡抚江西,考校通省学职,拔星仁第一,极礼重之,至是延之入署,星仁亦乐为用,筹画竭心力,咸中机宜,相得欢甚。将以其才荐于朝,会疾作,卒于记室,年五十四。”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根据上文可知,张星仁13岁进入南昌府学读书。康熙五十三年(1714),参加江西省甲午科乡试,是年他才17岁便中了举人,公卿们都认为他将来必定是能够委以重任的人才,由此亦可推知其生年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可惜后来两上公车均无果而终,才以举人身份选授南安府南康县教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张星仁父亲病故后,他丁忧回家。守孝期满后,他补任临江府峡江县教谕。他的性格极像他父亲,为人刚介不阿。峡江知县赵某为人贪婪,巧立名目,向百姓横征暴敛。张星仁向上宪举报后,他奉上宪檄令调查赵某的违法证据,经主管部门与赵某当面核实,与张星仁举报和调查的情况完全一致。没想到那些主管官员也是昏官,他们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赵某依法被革职查办,但张星仁也被罢官。
公卿大夫们素知张星仁为人,因为赏识他的才华,争相将其罗致到自己门下,张星仁就这样做幕僚达20年之久。古北提督布兰泰任江西巡抚时,他考校全省的教职官员,张星仁列第一名,巡抚对他极礼重之,把他请入官署襄助自己工作。张星仁因为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十分乐意为之效力。张星仁尽心竭力为巡抚出谋画策,二人相得甚欢,十分投缘。正当巡抚要举荐他为国所用时,张星仁却突发大病,竟然卒于幕府,年仅54岁。
张星景,字行之,号匡麓,张懋能次子,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张家地人。据同治版《奉新县地》卷8·人物1“乾隆十年乙丑钱维城榜”进士第36页载:
“张星景,字行之,号匡麓,懋能子。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后登第,知河南鲁山县,甫下车,即捐俸倡修学宫,置书院膏火。会水灾,尽心赈恤,多所全活。去官,寓南阳,主讲衍畴书院。以疾卒,年五十六岁。”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由上可知,乾隆元年(1736)九月,张星景被江西巡抚推荐,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举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九年(1744)中举人。乾隆十年(1745)登钱维城榜第2甲第66名进士第,授河南鲁山县知县。下车伊始,他捐俸倡修学宫,筹措书院膏火,足见其对教育的重视。适逢鲁山发生了大水灾,张星景尽心尽力赈济灾民,多所全活。后不知何故,张星景辞去了官职,居住在河南南阳,在衍阳书院任主讲。后因病逝世,年仅56岁。
据清代曾燠《江西诗征》卷73·国朝九第15页载:“张行之,名星景,江西奉新人。行之今年主讲鹅湖,且将有牧民之责。”诗集中收录有他主讲鹅湖书院时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云:“轻尘谛虚元,峨冠谭性命。于世苟无济,何论宋与晋。独有象山翁,不负荆门令。”此诗仅3联6句,且未冠标题,根据诗中附注“将有牧民之责”来看,此诗应系中举前所作,系张星景仅存作品。
清嘉庆年间,张家地又有两兄弟鹤立于士林,他们便是张绶组、张启庚兄弟。据同治版《奉新县志》卷9·人物2“嘉庆十三年戊辰恩科”举人第37页载:
“张绶组,榜名绍祖,字润斯,号冕堂,下坊人。挑发江苏,历任荆溪、昭文县知县,道光壬辰江南乡试同考官。在任时,决狱果断,案无留牍。尤好奖进士类,重修东坡书院,创建游文书院。其他如遇灾赈荒,施药救病,民尤便之。巡抚林则徐议开娄河灌田,绶组捐银六千两赞其成,时饥民以工代赈,全活甚众。邑人立生祠奉林公,以绶组附焉。名其桥曰‘双木桥’,闸曰‘长弓闸’,盖隐寓林、张二字也。巡抚保奏,由捐升知府叙议尽先选用,选授广西浔州知府,以引见卒于京邸。”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张绶组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人,在江苏苏州府昭文县(今常熟县)知县任上的政绩十分显著,当巡抚林则徐倡仪开娄河灌田时,他“捐银六千两赞其成”,这可不是小数目啊!难怪昭文百姓要将他与林则徐相提并论,并为他们立生祠共祀,巡抚林则徐也保奏他出任广西浔州知府,后因进京面圣时卒于京邸。
张启庚在科举上比兄长更胜一筹,他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复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登陈沆榜第3甲第80名进士第。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2“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陈沆榜”进士第48页载:
“张启庚,字苑春,号草堂,绶组弟,即用知县,历任湖南沅江、衡阳、永明、会同等县事。道光七年,瑶酋赵金陇反,事平以军功加知州衔。道光甲午,湖南乡试同考官,节相曾帅即其所取士也。归里后,尝主洪都、芝阳、信江、双桂书院讲席,著有《今是轩集》藏于家。”

(同治版《奉新县志》书影)
张启庚中进士后,他的政绩有两点:一是道光七年(1802)平定瑶酋赵金陇叛乱,因此而被加知州衔;二是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湖南乡试同考官时,他发现并推荐了曾国藩,曾国藩因此中式第36名举人,成为张启庚房下弟子。
综上所述,张氏家族因明清两朝人才辈出,在县城世家大族中具有显赫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地因政府征用曾经作为县公安局、县教研室和城镇小学、冯川一小所在地,但作为一个历史地名仍然承载着张氏家族的昔日荣光。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