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总额4993万美元!奉新一批平台竞相涌现…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总额4993万美元!奉新一批平台竞相涌现…
转载
方璜于 2024/05/23 08:46:0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3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探索古代科技的宝库,我们知道,《天工开物》是对中国科技的传承与创新,蕴含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现如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近年来,奉新县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竞相涌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向“新”提“质”。工人在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赶制订单
在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现代化制药设备正开足马力赶订单。生产原料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细工艺处理后,变身批量成品被包装入库。该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特色化学原料药、中间体生产的企业。在提高工艺技术先进性、安全性上,企业对工艺流程进行深度智能化改造,在生产装备中嵌入多个安全控制、工艺自动化控制元件。管理员在中控室的屏幕上,就能实时可见各项生产数据。“我们通过中控室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车间现场各类阀门、执行器的自动调节,实现生产动态实时监控,按工艺规程自动完成各项生产工序,极大减少了人员现场操作的频率,提高了生产安全系数。”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伟平说。此外,企业还引入能耗可视化分析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进行数据可视化监控及分析,对不合理的高能耗环节及设备进行调整,提升整体产出效益,降低生产所需能耗,节工减能增效成果显著。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职研发人员在研讨课题
研发实力是公司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基石,也是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江西同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江西省特色原料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专职研发人员200余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50余人。黄伟平表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每年新立项原料药研发项目10个左右,申请10项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收入超4亿元,致力打造新产品抢首仿、做全球主流通用名药第一供应商。科技创新平台是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奉新县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创新平台奖励政策,对首次获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的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采取“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引进高精尖人才,协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关联企业开展技术攻克,以高质量服务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全县共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总量居二类县第一,全市前列。江西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车间
江西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陶瓷磨具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在企业产品展厅,最新研制的蜗杆磨砂轮因其磨削效率高、精度高、绑定力强、成本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航空等领域。江西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维民介绍:“工件的磨削效率非常高,产品加工精度好,它磨削产生的废品率特别低,最主要的是对特殊材料的磨削能够迎刃而解。跟普通的材料完全不一样,新材料应用可以满足一些特殊加工领域的高端的新材料磨削,包括像航天领域广泛适用的合金材料,镍、锰、钛等复合材料。基本上是用在陕西、成都、宁波、大连、重庆等一些相关高端制造业领域。”工人在江西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
近年来,江西冠亿研磨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为生产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打下了基础。自2012年起,“冠亿”品牌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磨料磨具行业著名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加引进合作机制模式,通过近十年来的企业自主创新,校企合作,跟国外企业的合作,国外高端人才引进,让企业在自主创新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未来企业仍将坚守这块,持续推动企业再创新再升级。”易维民说道。以科技赋能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至2月,全县实现财政收入7.7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0.99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7.15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达2.8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993万美元。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从技术、设备到管理都必须寻找突破。我们从创新平台企业的发展中,看懂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天工人其代之,必手明器,穷研精思,极深微妙,与天质自然相符。”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传承好能工巧匠智慧、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节奏、把握政策尺度,以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研发能力为落脚点,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不断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李开水 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