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极致审美 洗眼睛
后劲十足 太走心
他问过自己了
四书五经
远不如赶考路上的所见所闻 令他兴奋
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
能工巧匠的奇技绝活
实在有趣
而那些追求“修身治平”的读书人
有多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有多少在通过贿赂考官而金榜题名?
亲友劝他回到“学而优则仕”的“正道”
宋应星说
“见了天地 有了新的想法”
回到老家附近的分宜县教育部门工作后
他熬夜整理笔记 查资料 绘插画
4年时间 编成一本《天工开物》
囊中羞涩 出版无望
幸好 好友涂绍煃出资相助 付梓刻印
序言中
50岁的宋应星写下这样一句话:
“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这本书
却成为中国第一部
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农业、纺织、陶瓷、采煤、酿酒等
18篇生产技术的详细记录
很多都领先世界
比如
他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
这种朴素的“物种发展变异理论”
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早了200多年
他用与"轴测投影"相类似的方法
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
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早了近200年
他第一次记述了锌(倭铅)的冶炼
并指出"铜七锌三"比例时 黄铜的延展性最好
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
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然而命运弄人
《天工开物》书成几年后
崇祯皇帝自缢煤山
大哥宋应昇服毒殉国
宋应星背负国恨家仇
隐居山野 不问世事
因为书中“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
《天工开物》被尽数销毁
这本书在国内消失后
却漂洋过海 四处散播科技的种子
日本兴起“开物之学“
近代农业的发展因它加速
为推动明治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欧洲的很多科技成果也受到它的启发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
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
直到300多年后
一个偶然的机会
《天工开物》才被国人重新发现
用导演陆川的话说
宋应星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
而且是一个孤独的逆行者
当他走出历史的尘埃
走到世人面前的时候
他已经替中国系统地
向全世界、全人类做了一次技术的开源
在这台舞剧的翩跹舞步、光影变幻中
鸽看到了一个读书人怎么去面对命运的挑选
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上天关上一扇门
会打开另一扇门
走出剧场,鸽想起来
类似的故事
其实 在南昌多次上演
朱元璋的儿子朱权
被皇兄朱棣“平分天下”的话术忽悠后
26岁 封迁南昌
他不问政事
钻研戏曲音韵
成为一代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和道教理论家
他制作的旷世宝琴“飞瀑连珠”
被称为明代第一琴
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八大山人)
参加科举第二年,大明覆灭
18岁的王侯贵胄
瞬间沦为前朝余孽
此后 他遁入空门 又癫狂还俗
孤苦睿智的灵魂
用画笔绘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他在中国美术史上高山仰止的地位
堪比西方艺术史中的梵高
南昌
似乎总是这么宽容失意的年轻人
29岁的刘贺被贬到这里 当海昏侯
度过人生的最后四年
25岁的李元婴被贬到这里 建滕王阁
创立“滕派蝶画”
25岁的王勃
途经这里 即兴写下千古名篇
......
他们的故事 尽管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但你只要来到这里
透过历史的蛛丝马迹
走近他们的人生
你遭遇的求而不得、兵荒马乱
应该都能找出另一个参照系
像王勃在这里写过的: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像林俊杰在这里唱过的:
不要害怕 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
阳光在每个裂缝中散落
不如 就勇敢打破生命中的裂缝
阳光就逐渐洒满了其中
这样看
这座城市 可不仅仅是
花3块钱就能嗦粉的高性价比旅行目的地
它还可以抻开历史的褶皱
为每个人吹来旷野的风
南昌低估了你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