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村医刘发传守护乡亲健康52载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村医刘发传守护乡亲健康52载

转载 方璜2024/06/28 08:47:5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宜春新闻网 作者: 1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刘医生,我最近身体不舒服,腿脚无力,麻烦您帮我看下……”6月14日,在奉新县赤田镇陶仙村刘发传诊所内,82岁的村医刘发传正在为村民刘莎看病。

“你这是夏季热而导致的阴血亏虚、血不通畅、腿脚无力。”刘发传为其把脉进行检查后,立即确定了病因,并熟练地在刘莎身上扎了几针。刘莎顿感浑身通畅了许多,无力感也减轻了不少。“我给你开两服中药,你回家每日按时喝,两天差不多就可以痊愈。”这样的诊疗在刘发传的诊所每天都要上演好几回。

20240627de0ce2b9a05d2703c279e20ca917cd00.jpg

老乡村医生刘发传(右)正为村民刘莎看病。

1943年,刘发传出生在陶仙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964年从奉新一中毕业后,他就回到了陶仙村当了村会计。

20世纪60年代,陶仙村没有医生,村民有个病痛得步行到十几里开外的邻村或镇上看病,非常不方便。刘发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放弃会计这个“铁饭碗”,开始自学医术。

如何自学,成为摆在刘发传面前的一道难题。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并向父母借了钱,买了《黄帝内经》等医学类书籍,开始在家自学中医。

刚开始,零基础的刘发传对医书中的很多专有名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学习进度十分缓慢,这让他一度打算放弃。但想到乡亲们常常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刘发传还是坚持了下来。遇到不懂的医学专有名词,他就记在笔记本上,一面查阅资料,一面时不时跑到县城请教知名老中医。慢慢地,刘发传开始尝试给村里人看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1972年,刘发传正式进入陶仙村合作医疗所,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村里一个半岁大的婴儿突然出现舌头溃烂、硬直的症状,孩子的父母先后带他到九江、南昌的大医院去看病都没有结果,最后在上海确诊为‘舌淋巴纤维化’。医生说已经癌变,只能做化疗控制,但是高昂的治疗费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最后他们只能回到村里进行保守治疗。孩子的爷爷找到了我,想问问中医有没有办法。我查阅了大量医书,最后找到了一个类似病例。我按照书中的方子开了药。吃了两个月,孩子奇迹般地恢复了,如今他正健康地在高中就读。”刘发传欣慰地说。这起病例让刘发传越发坚定,老祖宗留下的方子里有着无尽的宝藏,等着他去探索。

从业的52年中,刘发传从未中断过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认真学习和研究历代医学名著,并先后在江西省中医学院和上海科技学院医学专业函授学习。他还每年自费订阅《中医学报》《中华医学杂志》《赤脚医生杂志》等报刊,20多年从未间断,医术也在治病救人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渐渐地,周边县市甚至九江等邻市的病人都慕名前来找他看病。

2018年,刘发传将这些年的治病经历和经验,汇编成了一本几十万字的医学笔记,其撰写的《中医辨证分析诊治疑难病》一文,于2018年1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的《岐黄讲堂》第33期刊发。

“虽然我已经82岁了,但是我从没想过退休,只要乡亲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刘发传说。他深知乡村医疗事业需要新鲜血液,他的孙子现已从山东省医学专业学院毕业,回到了陶仙村跟在他身边学习。

刘发传扎根乡村,五十二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精彩人生,为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作贡献,是乡亲们最坚实的“医靠”。

(舒启明 涂 琴 邓建刚 文/图)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