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滴水之恩
1976年9月16日上午9点,安义县石鼻公社基建队,在40岁的队长刘彬x率领下,来到了奉新县中部的某基层供销社建一占地250多个平方米的餐厅;坐拖拉机的他们风尘仆仆一路劳顿,下车时,没见过大世面的各位看着整齐的街道,身着光鲜的过往行人都惊愕地睁大了眼睛。
"细狗,你也来了"!在供销社围观的职工中,只见有一个叫老李的不惑男人笑嘻嘻地上前,向一个年方18岁的小伙子叫着小名打招呼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年轻人激动地忙点头回应,有礼貌地叫着他"叔"并作来历介绍,什么手艺都不会的他,只是凭熟人关系,凭着一身力气来做小工的。
俗话说:"一分气力一分饱"。当时的人们普遍"油水"较少,做着重体力劳动活的建筑施工小工们,挑砖、泥桶、拌水泥等,比一般工人更辛苦,但饭量却一样同是每餐4两米饭。望着劳动了几天日渐消瘦的小伙,供销社职工老李心疼地问他,"这是怎么了"?小伙摇摇头无奈地微笑回答:"没什么,只是自从来了这里没吃过饱饭……"
那时候粮站定量供应居民粮食,老李虽是个男职工,每月也不过定量28斤,一家8口人,粮食不足是常事。"这可怎么办?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是老家隔璧的老乡一定要管"!
自此,老李勒紧裤带,凭关系买来粮站加工后的小米熬粥食用,全家千方百计节省粮食,每日当小伙餐后、邀他再去他家加餐(约2两米饭)。
二层建筑工程约半月后即完工,小伙的劳动表现受到师傅们的一致赞扬,为他以后做小工挣钱奠定了基础。
事情似乎就这么平淡地过去,1986年8月,老李正热的大汗淋漓,在供销社综合门市部吊扇下吹风,稍感快意的他,莫名其妙地接过邮递员送来一封需签收的信和邮件,打开一看,得知原来10年前他曾帮助吃饱饭的小伙子,去年办了个染布小厂,凭岳父祖传的技术,接下多家大厂染技完成不了的多棕加工产品,挣了很多钱。他不忘旧恩,立志回报,在县城为他买下一套125平方米的商品房,随信寄来了赫然有他尊姓大名的房产证和锁匙…
"真是礼太重了"!老李颤抖着嘴唇说。
不久,己在老家无亲无故的他,特意去了一趟此地,经多方打听到己搬迁的小伙,得知他办染布厂红红火火,生意兴隆,当年就挣了370多万…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它在新时期最好的诠释。
吴庆根/文
作者简介
吴庆根,男,1957年10月生,奉新县供销社退休人员,爱好文学。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