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解读罗市蓝田钟氏八条家训,果然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解读罗市蓝田钟氏八条家训,果然与众不同,耳目一新...

转载 方璜12-08 11:0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6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蓝田钟氏家训杂谈
樊明芳

本人数十年从事奉新地方文史研究,拜读过无数世家大族之族谱,必定有族规家训一章。清康熙帝为皇家制定了《圣谕十六条》,下颁礼部定议上闻。《清圣祖实录》卷34载:谕曰:

“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会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以上诸条作何训迪劝导及作何责成,内外文武该管各官督率举行,尔部详察典制,定议以闻。”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书影)

康熙帝站在治国的高度,以教化宗室成员为目标,制定皇室家训十六条。雍正帝认为父皇制定皇家家训有面向全国之作用,便将其逐步进行具体诠释,更名为《圣谕广训》颁行全国,于是全国各世家大族多以之为蓝本,制定本族之族规家训,少则十余条,多则十六条,内容形式大同小异,故千人一面,并无特色。

(雍正帝《圣谕广训》书影)

近读罗市蓝田钟氏族谱,发现其制定的家训与其他家族并不一样,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蓝田钟氏家训制定于清嘉庆七年(1802),分《祖贻孝弟忠信四条》和《祖贻民家四训》两则,总共虽只八条,且篇幅也不长,但让人感觉对象明确,要求具体,切实可行,兹分而述之。

《祖贻孝弟忠信四条》面对全体家族成员,从孝、弟、忠、信四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简洁通俗,好懂易记。

“一、孝训。孝为百行之原,人子不可一日不尽,苟有未尽,即稍有善行,俱无足取焉。在子弟之聪明颖悟者,谅亦知天经地义之谊;若蒙昧愚惑者,安能识顾复鞠育之劳?令我族人,凡事父母者,必须教其愉色婉容,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生则服劳奉养,死则以礼祭葬,各称其家,必致其情,毋听妻言而丧天亲之爱,尽子职则众称其孝,违天亲即同攻其逆。”

此条释“孝”,解释对父母尽孝作为人子的一种美德居于“百行之原”的地位,亦即“百善孝为先”之义,强调对父母尽孝乃人子“天经地义之谊”。然后对全体族人提出了对父母要“愉色婉容,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生则服劳奉养,死则以礼祭葬”的总体要求,否则族人必“同攻其逆”。

“二、弟训。友兄弟骨肉之亲,手足之谊,昔人所谓最难得者也。凡我族人,兄宜友,弟宜恭,有无相通,忧乐与共,勿以小节而致争端,勿以言语而伤和气,毋听妇言而起喧闹,毋因私姻而留宿怨。倘若父有不幸或遗幼弟,当亲视之如子,即异母所生,尤宜待之加意,式相好,无相尤,大义昭然,教育肫切,必冀其有成。”

此条释“弟”,今作“悌”,即对兄弟要重“骨肉之亲,手足之谊”,即要友爱,这是总体要求。然后对全体族人提出了“兄宜友,弟宜恭,有无相通,忧乐与共,勿以小节而致争端,勿以言语而伤和气,毋听妇言而起喧闹,毋因私姻而留宿怨”的细则,兄长对失怙的幼弟或同父异母之弟更要关怀备至,务将其养育成人,并助其成家立业,此即“长兄如父”之义。

“三、忠训。为臣须忠,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志士宜然。故必在其位乃谋其政,事其君必尽其忠,乃可以显亲扬名也。凡我族人,或有出仕者,无论大小官职,皆当公尔忘私,国尔忘家,不可怀乎二心。有利则当兴,有害则须除,致君泽民,以报朝廷之恩,庶宗族有荣,家声有光。”

此条释“忠”,即对朝廷、国家要有忠心,“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在其位乃谋其政,事其君必尽其忠”,这便是“忠”的定义和要求。然后对出仕的族人提出了“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有利则当兴,有害则须除,致君泽民,以报朝廷之恩”的具体要求,以达到“显亲扬名”、“宗族有荣,家声有光”的效果。

“四、信训。与人交止于信,盖信者持身之要,涉世之具。苟人而无信,犹车之无䡚軏也,其何以行之哉?凡我族人,处世不可虚伪,相将当必久要不忘,效久敬之善交,凛妄诞之戏言,一诺重千金,片言如九鼎,斯称表里如一之君子,非外饰笃论色庄。”

此条释“信”,即与人交往要讲诚信,因为诚信乃“持身之要,涉世之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诚信对做人做事的重要性。然后对全体族人提出了“处世不可虚伪”、”效久敬之善交,凛妄诞之戏言,一诺重千金,片言如九鼎”的做人做事严则。

儒家倡导的“人生八德”一向将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相提并论,而蓝田钟氏却只提“四德”,如此取舍,自有其用意:对一般人而言,前“四德”是人人都要遵循的人生准则,而后“四德”则是对读书出仕者为人从政之要求,而家族仍是普通人居多,故取四舍四,盖其由也。

《祖贻民家四训》对全体家族成员从职业角度,分士、农、工、商四个方面,提出了四条家训,非常切合家族成员之实际。

“一、士训。士为四民之首,自古重之,必思所以重士之实。孔子曰:“行己有耻。”孟子曰:“尚志。”盖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子孙之为士者,自宜凛圣贤,矢志廉隅,庶对先哲而无愧,绍箕裘而勿替。盛朝之崇俊彦,可操券而获,亦可受禄不诬也。”

此条对“士”即读书人提出了要求,要按照孔子的“行己有耻”和孟子的“尚志”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必先器识而后文艺”。所谓“器识”,即器局与见识,也就是说读书人先要拓展胸襟,端正品行,树立理想,再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有现在提倡的“要成才,先成人”之意。然后要求读书人“宜凛圣贤,矢志廉隅”,从而达到“对先哲而无愧,绍箕裘而勿替”的效果。

“二、农训。务本力农,乃治生常道。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人所以先稼穑而后明伦也。洎乎后世游荡者,多勤劳其少,讵知春酒羔羊,田家之乐,盈止宁止,俯仰有赖。吾子孙之为农者,宜胼手胝足,切勿怠惰而致田卒污莱也。”

此条对“农”即农民提出了具体要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先稼穑而后明伦”,强调农业比其他行业,甚至比“明伦”即读书都更重要。然后要求务农之子孙要“胼手胝足”,勿“怠惰而致田卒污莱”,即要不畏辛劳,服畴力啬,切勿怠惰,导致田园荒芜。

“三、工训。攻金攻木,本前民以利用;为陶为冶,亦托业以营生。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然必力以勤而后业乃精。苟荒而戏,安能善其事?吾子孙之为工者,当效风诗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也。”

此条对“工”即从事手工业者提出了从业要求,包括“攻金攻木”、“为陶为冶”诸行业,“必力以勤而后业乃精”,强调“勤”“精”二字,只有努力切磋琢磨,百工技艺才能好上加好,精益求精;手艺做到极致,何愁不能“托业以营生”?

“四、商训。贸迁有无,先王闻日中之巿;生殖货财,昔贤有营利之谋,陶朱猗顿之富,至今称道不衰也。然必有乘时乘机,当得不当之胜算,不可有龙断独登,放利而行之私心。吾子孙之为商者,尚其难其慎,庶临财无苟得,不愧君子九思之一也。”

此条对“商”即从事商业者提出了执业道德标准,持筹握算,乘时射利,乃经商牟利之正途,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断不可有“龙断独登,放利而行之私心”,作者要求本族子孙经商者要做到“临财无苟得”,切不可垄断市场,牟取暴利。

蓝田钟氏八条家训,前四条针对家族全体,后四条针对士农工商,侧重不同,对象各异,显然比泛泛而谈之《圣谕十六条》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罗市镇蓝田钟氏虽不如县城诸大姓声名显赫,然其家训确有可取之处,故公之于众,或可作他山之石耳。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专题

查看更多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