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初四说年!奉新人曾经这样过年…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初四说年!奉新人曾经这样过年…

转载 方璜2025/02/03 11:42: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4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过 年




廖路明

这几天出门,看见对面邻居家门上贴了春联;街道两旁挂上了红灯笼;不时有人拉着行李箱、拖家带口在路边打车,准备出远门;商店里买东西的人明显多了。春节临近了!

一位同龄好友发来微信,说总感觉现在是按部就班地为过年而过年,越来越缺少浓浓的过年味,小时候那种盼过年的心境没有了。我不禁也感慨万千,过去的往事在记忆深处被轻轻触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在赣西北奉新县的农村。小时候过年那真是别有一番景象。


每年冬至一过,母亲就开始腌制腊肉,有时还会灌制一点香肠。和有些地方不同,我们那里没有烟熏腊肉的习惯,通常在出太阳时,拿到外面去晾晒。晒到出油后,再挂到屋梁上继续风干。

炒红薯片是家里必备的自制年货。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晒红薯干。过年前夕,母亲用家里做饭的大柴锅,先把粗河沙炒热,然后将红薯干倒进锅里,不断翻炒,直至将薯干焐熟。母亲有时还会炒一点黄豆和花生,不过这两样年货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时才会端出来。


那时过年家家户户还要做米花糖。腊月一到,小商贩就开始挑着手摇爆米花机走村串户,嘴里“爆米花啰、爆米花啰”不停地吆喝着。各家拿着米和一点木柴,陆陆续续地围拢过来。排队等候爆米花时,大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生活和劳动中的趣事,女孩子踢起了毽子,男孩子玩起了陀螺。快要开镗起爆时,胆小的会赶紧捂着耳朵躲到一边去。随着“轰”的一声响,一阵白烟窜出,一炉爆米花就做好了。在欢快回家的路上,小孩子不时地抓把爆米花往嘴里塞。

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奶奶会用碗盛上一块大肥肉,插上一根筷子,放在灶头上,双手合十在胸前上下晃动几下,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我长大后才知道这叫“祭灶”。那时候这个行为被视为迷信,奶奶祭灶时会先关上厨房门,生怕被人看见。


小年过后,母亲开始拆洗家里的被褥和床单,我们穿的衣服也要陆续换下来洗。母亲还会用竹竿扎上稻草,来掸扫房梁和楼板上的灰尘,家里里里外外要清扫一遍。


印象深刻的是洗澡。南方冬天白天出太阳时,外面比屋里暖和。记得母亲让我们兄弟俩脱得一丝不挂在外面洗澡时,旁边上了年纪的人打趣地说,“你们那个什么什么让人看见了”。我们那时虽然只有几岁,但往往也会弄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洗完澡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身上一直凉飕飕的,总感觉少穿了一件衣服。

小年过后是大年。这一天男人们要负责将家里的菜刀磨好,并招呼孩子们一起贴春联。主妇们开始为除夕的年夜饭做准备,忙着炸肉丸子和豆腐干,用腐竹炖肉、墨鱼炖排骨,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阵阵的、浓浓的肉香味。路过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驻足多闻几下,好不馋人。


除夕的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忙碌了一年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男人们喝一点自制的米酒,女人们喝一点汤或茶水,大家举杯相互说一些祝福的话,即使平时家人之间有些磕绊,这时候的气氛却是温馨、和谐的。

大年三十关门前,各家要放一挂小鞭炮,叫“关门炮”,寓意辞旧岁、驱除不好的东西。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各家开门时要放一挂长长的大鞭炮,叫“开门炮”,象征迎新接福。每年过年的这个时点,是我们小孩子最为激动的时刻,因为我们要着急起床出去捡鞭炮。那时候家里穷,大人没钱给小孩子买玩的鞭炮,我们只有去捡每家未燃尽的鞭炮来玩。大年三十睡觉前,小孩子都会再三请求大人第二天早晨一定记得及时叫醒起床。记得有时邻居开门放鞭炮了,而我家还未开门,想到鞭炮让小伙伴们捡走了,我们那个跳脚地急呀!只要听到村里哪家“开门炮”一响,小伙伴们就纷纷跑向哪家,胆大的甚至不顾鞭炮还未燃尽,就先下手为强地去抢,大家七手八脚地挤在一起,场面甚为混乱。捡鞭炮时,小伙伴有因地湿滑摔倒的,有因火星烧坏衣服的,偶尔也有炸伤脸和手的,被父母看到了,要是平时肯定会挨一通骂甚至一顿打,不过此时只有生生地强忍下来,嘴里往往蹦出一句“等过了今天再说”。按习俗大年初一不能生气、不能打骂人,否则影响家里一年的吉祥。

大年初一吃完早饭后,先是左邻右舍互相拜年,然后是村子里各家各户相互拜年。大家串门走户,拱拱手、问个安,说几句吉祥祝福的话。不过要是哪家上一年有人过世,这家的人是不上门给人拜年的,别人上门来拜年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给过世人的灵位鞠躬。要是逝者年纪大、辈分高,讲究一点的人甚至还要行大礼,也就是下跪致哀。


村子里的人家互相拜年后,住在附近的一些亲戚也陆续上门来拜年了。我小时候奶奶还健在,她老人家辈分高,来给她拜年的都是和父母一个辈分或更小的晚辈。这天上午奶奶要见一波又一波的亲戚,重复说很多同样的话。父亲忙着招呼客人,指挥我们小孩子端茶倒水,母亲在厨房给有需要留餐的亲戚准备午饭。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人来人往,热热闹闹,虽然大家很忙乎,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我的两个姑姑会领着夫婿和孩子来给奶奶拜年,带着年货和点心孝敬奶奶。奶奶会将平时积攒的几角钱毛票,给外孙子女们做压岁钱。


好日子总是转眼即逝,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完元宵后,大人们开始商量开春下地干活的事儿,我们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年的等待和期盼。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到北京工作。按国家规定,父母不在京的职工,结婚前每年有一次探亲假,成家后四年有一次探亲假,单位负责报销往返路费。像我们父母在外地的人,绝大多数都会把探亲安排在春节期间。不过这个时候回家过年碰到的很多事情那叫一个“愁”啊!


首先是愁车票难买。坐飞机太贵,家里又没有汽车,从北京到江西只有选择坐火车出行。火车票中,硬卧性价比合适,但一票难求。为买票有人甚至要提前一个晚上等在售票窗口。找黄牛票贩子每张票往往要加价一百多元,差不多一张硬卧票的价钱了。实在没办法,有时只得托熟人买票。等票的日子十分煎熬,每天都焦急地打电话去询问,对方总是回复再等等再等等。有几次都是紧赶慢赶算是回到老家陪父母吃上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到家没几天,就又开始发愁买回程的火车票。

其次是愁坐车难。有一年没买到硬卧票,只能坐硬座回家。那时火车客运能力有限,着急等着赶回家过年的人又多,铁路部门只得卖一些站票以满足需求,加上有的乘客用站台票上车,结果一路上下车的人少、上车的人多,到最后有的站甚至要从车窗口爬进去才能上车。车厢座位底下躺着人,过道上人挤得有时脚悬在空中着不了地。来回上个厕所要好半天,大家只有少喝水,或尽可能地憋着。冬天行车不能开车窗,车厢里的空气十分的混浊。一路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南昌下站时,虽然我们那时还年轻,仍感觉腿脚麻麻的。


三是愁选购礼物难。回家过年给长辈和晚辈带啥礼物,这是个很费心的事。按理说给点钱最实用、最省事,但给少了面子上过不去,给多了又负担不起。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买礼物。一大家子的亲戚,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周全,给老人买的点心要考虑硬不硬、油不油,给小孩子买的衣服要考虑大小、款式、颜色是否合适,我和夫人往往要提前一个月来筹办这事儿。带着塞满了东西的大包小包上车,寒冷的冬天里时常也要累得满头大汗。


还有一个愁的是走亲戚难。给至亲长辈拜年是应该的,问题是一些远房亲戚是否也要走访,我总和父母有分歧。这些亲戚父母可能很熟悉,但与我交往并不多,有的甚至没怎么见过面,在一起时常常无话可说。有一次我和弟弟遵父母之命去给一位远房长辈拜年,进门时家里主人在打麻将,我们干坐了半个小时,直到离开时主人居然都没有下桌。气得我回家后埋怨了父母半天。


尽管有这些愁、那些难,但从没有影响我回家过年的脚步。


不过人到中年后,我再回到老家时,过年的味儿已开始慢慢地变了。家里的年货照例还是要准备的,只是米花糖改成了花生糖或芝麻糖;吃红薯片的少了,即使有也是从过去用河沙炒的改成了油炸的;炒黄豆没人吃了。腌制腊肉的习惯虽然还保留着,但在腌制品容易致癌的观念影响下,吃的人在减少,消费量也在下降。过去传统的手工年货,慢慢地变成了工业品。


我问儿时的伙伴,小孩子是否还捡未燃尽的鞭炮玩。他们说现在孩子们都是用压岁钱买鞭炮、买烟花玩,捡鞭炮已是过去的老黄历了。再说现在做鞭炮的工艺先进了,燃放的鞭炮就没有剩下的。


除至亲长辈外,大家已不再走村串户地相互拜年,过去那种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场面不见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拿着手机在群发信息,给亲朋好友空中拜年!

不过过去被视为“四旧”的舞龙灯在百姓的呼吁下恢复了。初七过后,村里的舞龙队开始举着龙灯走村串户给各家拜年,如到了上一年有结婚或盖新房喜事的家庭,不仅要把龙灯舞起来,龙灯队里的老师傅还要领着队员大声喝彩,说一些诸如“早生贵子,新居新气象”之类的吉祥话,主人则送上烟酒、点心招待,客气的还要送个小红包。按习俗龙灯队要在元宵节晚上十二点前结灯。收工后队员们多多少少都会分到一点烟酒年货甚至红包礼金,不过大家更看重的是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过程。

父母去世后,我在故乡的家算是没有了。掐指算来,我已有十几年没在老家过年了,


过去工作时由于假期有限,回一趟家过年常常跟打仗似的,着急忙慌,来去匆匆。陪父母呆不上几天,就又得赶回单位上班,临别时父母总是依依不舍,泪水涟涟。现在退休了,开始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缺憾的是亲不待了!


每逢过年,北京要走几百万人,平时车水马龙的街市此时突然安静了许多。留下来过年的,除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外,就是我们这些在家乡没有了“根”的外地人。


儿子娶了一位四川姑娘做老婆。考虑到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儿子儿媳在北京,能不时和我们见面,我和夫人商量,过年就让他们回成都陪儿媳父母吧。因此儿子结婚后,家里就开启了我们老两口独自过年的模式。

北京过年家里有贴春联的,但不多,讲究一点儿的会在门上贴个“福”字。家里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准备各色年货了,顶多女主人会买点儿瓜子花生,当作过年看春晚的零食。电子商务深入百姓生活后,现在即使在非常偏远的乡村,也能买到国内甚至世界上各种好吃的东西,不过我在北京却很难买到小时候在乡下喜欢吃的那些“土年货”。每年过年前夕,我常常会联系还在老家的哥哥、弟弟,请他们从乡下搜寻一点“土年货”快递给我。其实这些年货要说好吃到哪里也未必见得,只是想感受感受“小时候的味道”。


现在北京很多家庭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也有从饭店订餐打包回家的。我家人少,都是夫人在家里炒几个菜,吃的十分简单,和平时没什么区别。由于都不胜酒力,自然没有举杯相庆的程式,没有一点过年的仪式感。


北京过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庙会。过去也有朋友会邀约一起去转转,有时嫌路途远,不想舟车劳顿,有时觉得庙会主要是吃喝和售卖工艺品,不对我们这个年纪人的口味,至今一次都没去过。

在北京,除了要上门给父母、岳父母拜年外,其他亲朋好友一般都是各过各的年,很少相互串门走访的。大年三十开始,大家就开始抱着手机给亲朋好友发送拜年信息。智能手机时代,大家已不再满足发文字信息了,更多的喜欢发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个性化拜年视频。


北京不让售卖、燃放烟花爆竹已好多年了。刚禁放时偶尔还有人偷偷燃放,时间一长,大家慢慢地接受了过年不放烟花爆竹的现实,开始习惯安安静静地过年。


看着大年三十电视里年复一年的春晚,觉得累了或乏味时,我就出门到外面去走走,散散心。一路上我在想,小时候盼过年,中年愁过年,老了以后安静地过年,这个过程或因我们年纪大后心态变了,或因社会发展后环境变了,不过依然不变的是埋藏在心底里的乡情、乡味和乡愁!

(作者曾任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农业银行董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