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朝圣之旅!我去的一次百丈...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朝圣之旅!我去的一次百丈...

转载 徐璐2023/03/12 08:42: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69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百丈朝圣之旅

樊明芳

人生世间,免不了工作的劳累,生活的艰辛。于是总渴望着能有机会能出去走走,以便放舍身心,偷得片刻宁静。去年“五一”长假期间,机会总算来了,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暂时放下了繁忙的工作,摆脱了精神的牵绊,驱车踏上了盼望已久的百丈朝圣之旅。

百丈山位于奉新县城西73公里,海拔一千多米,是一座雄姿挺拔、风光秀美、气候独特、文化丰厚的神奇的山,它是江西南潦河的发源之地,是“天下清规”的发祥之地,是中国禅宗九祖怀海大师弘法、归骨之地,是唐宣宗即位前晦迹离尘的出家栖身之地,是天下僧俗向往的禅宗祖庭百丈禅寺所在之地。

如此神奇的一座名山,如此悠久的一方宝刹,怎不让人心驰神往?怎不让人魂牵梦萦?

怀着一颗十分好奇和虔诚的心,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心情一样,奔驰在奉新广阔的膴膴长原上,清澈的南潦河蜿蜒于绿树丛中,在公路两旁时隐时现,仿佛在跟我们捉谜藏似的。汽车不断前行,我们两眼看着窗外,只见绿树浮岚的浮云山、奇峭屏列的越王山、层峦叠嶂的晏嶂山随着汽车的不断前行依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据说每座山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呢。

我们的汽车来到了素有“小南京”之称的上富镇,汽车慢了下来,举目四望,果然店铺林立,人流潮涌,车水马龙,十分繁华。

过了甘坊镇,我们才真正开始走山路。说是山路,其实路面十分平坦,只是公路依山势而修,盘旋于群山之间。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向下望,公路恰如一条长蛇一般,蜿蜒曲折,身子好像还在不断地扭动着。两旁满山遍野都是青翠的毛竹,偶尔也能见到一簇簇鲜艳的杜鹃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走了十几公里的盘山公路之后,前面出现了一块旷达百亩的平地,大家惊呼:“快看,我们到百丈寺了!”果然,经过写有“怀海道场”的牌坊之后,一座规模宏伟的“百丈古刹”呈现在我们面前。站在山门前一望,只见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百丈寺雄踞于四山环拱之中,背后是高竣雄伟的大雄峰,前面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四周山花烂漫,仿佛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一般。

一会儿,一位步履轻盈、超凡脱俗、五十多岁的法师出来迎接我们,走近之后,只见他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欢迎各位老师光临!”迎接我们的正是主持新建百丈禅寺的方丈顿雄法师。他领着我们进了山门,走过了普济桥,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怀海堂等后,把我们请进了方丈室,还亲自给我们倒茶。

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如此热情地接待,我的几个同事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一个个傻站着,都不敢乱说一句话。顿雄法师看我们有点拘谨,就说:“都坐下吧!难得你们老师有机会到百丈来。”我们都坐下喝茶,他接着说:“你们学校是教学生知识的,我们寺院也是教人做人道理的。这样说起不来,我们还是同行呢!”没想到顿雄法师还十分风趣,十分随和。于是我对他说:“顿雄法师,我们只是从书本上或网络上了解一点百丈寺的知识。今天能否听您亲自给我们介绍一点百丈寺的情况?”

明白我们的来意之外后,顿雄法师爽快地答应说:“好啊!也正好通过你们老师给百丈做做宣传啊!”于是顿雄法师给我们介绍了百丈寺相关历史:

“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佛教禅宗第九代祖师怀海大师,在这里率先提出了“别立禅居”的响亮口号,创建了一所完全独立的百丈禅寺,标志着中国禅宗的真正的独立;制定了名闻天下的《百丈清规》,完善并实施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挽救了中国禅宗日渐衰微的命运;从百丈山走出去的弟子沩山灵祐和黄檗希运,衍生出中国禅宗‘一花五叶’中最为鲜亮的两叶‘沩仰宗’和‘临济宗’,传承了百丈祖师的衣钵,光大了百丈祖师的门庭,创造了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上的辉煌。”

我们一个个都凝神屏气地听着,有一位教历史的同事插了一句说:“怀海大师真是个彪炳千秋的人物,难怪我们经常听到什么‘马祖建丛林,怀海立清规’的说法。”

看见同事插话了,另一位同事又问:“新建的百丈禅寺如此雄伟,工程如此浩大,请问是谁投资的?”

顿雄法师喝了一口茶说:“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传扬着怀海大师的丰功伟绩,也剥蚀了百丈祖庭的红墙绿瓦。一千二百多年后,当代禅门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主席、本寺方丈本焕老和尚,也就是我的师祖,虽然已经一百零五岁了,但他仍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为使百丈祖庭重放光芒,让天下清规重振禅风,他募资一亿五千万元,通过七年的努力,才建成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老和尚的确是德业巍巍啊!”

真想不到啊,当代竟然有如此一位高僧大德!且不说他的无量功德,能活到一百多岁,本身就是个传奇啊!真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敬佩不已!

离开方丈室,在顿雄法师的带领下,我们准备到寺后山上去看看百丈寺的镇寺之宝——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天下清规”石刻。

沿着一直向上延伸的石级,我们走在青翠的毛竹林中,我的一位教语文的同事走在石级的最前面,有感而发地说:“这石级多像一架登天的梯子啊!我有一联请大家指正:‘常恨通幽无捷径,且喜登极有天梯!’”我说:“果然是一副好联,对仗工稳,切景切地,不愧是语文老师呀!”

石级走到一半时,山涧传来潺潺的泉水声,仔细看时,只见左侧石壁上赫然写着楷书“真源”二字,据说这便是唐宣宗的手笔。据《奉新县志》记载,唐宣宗李忱在百丈寺为僧时,有一年为了避暑,他寻山穷源,凿石引泉,疏为九曲,每曲置石墩以坐,又为石梁跨水以通往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为书“流觞曲水”四字刻于石壁。由于年代久远,水流经之处已荆棘杂树丛生,然而泉流曲折之状仍依稀可辨,所憾“流觞曲水”四字不知所踪。

再向上走数十步,我们依次又见到了四块摩崖石刻:第一块是怀海大师的三十二字真言石刻,上面刻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可惜不详刻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

第二块是柳公权亲自书写的“天下清规”石刻,结构谨严,笔力遒健,确系柳体无疑;该石刻的右上角还有篆体“碧云”二字,取自唐宣宗的《百丈山》诗“更有上方人罕到,晨钟暮鼓碧云端”。

第三块是篆体“龙蟠石”石刻,据说“真龙天子”唐宣宗曾在这块大石上休憩打坐,故后人将此石称为“龙蟠石”。

第四块是著名的楷书“野狐岩”石刻,石下有穴,略可容一人蹲坐。岩后有红豆杉一棵,碗口粗细,亭亭如盖。在《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了怀海在百丈寺的一段奇遇: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此后,野狐死处被人称为“野狐岩”,佛家也由此引申,称不懂禅法者为“野狐禅”。这苔痕斑驳的石刻,每一块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它记录了百丈寺的历史,昭示着百丈寺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离开后山,一阵山风吹来,虽时届五月,仍感到阵阵寒意。看到满山的野花竞相吐露着芬芳,使我顿时想起了唐宣宗题《百丈山》中的诗句:“鲜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北宋诗人黄庭坚元祐八年(1093)八月游百丈寺后,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他在《百丈山》诗中写道:“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朝阳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这正是百丈山高寒气候的形象写照,倘是暑假到这里避暑,一定不会比庐山差多少。

百丈山中的景点太多了,仓促之间也只能浮光掠影、管中窥豹而已。可惜天色渐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仿佛在催促我们离开似的。我们虽不忍离去,但又不得不离去。上车之后,为纪念本次朝圣之旅,我有感而发,作《游百丈寺感怀》五绝一首云:“钟磬声声寂,烟霞色色空。千般皆是缘,万象有无中。”意犹未尽,又题《百丈寺》七律一首云:

宝刹灵台耸大雄,

高僧俊彦留芳踪。

疏钟隐隐周寮舍,

赞呗悠悠唱梵宫。

前殿无灯凭月照,

后门不锁待云封。

丛林盛举传域外,

佛苑宗风振寰中。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