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位奉新人在仰山乡村公园的联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一位奉新人在仰山乡村公园的联想...

转载 方璜2023/03/25 08:54:4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网 119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自然山水里的文化陶冶


自然山水里的文化陶冶

熊裕武

2023.3.24


自然山水与人文古迹满足人的美感并消除世务的烦忧之外,还有诸多文化浸润和陶冶。

中国人素信大自然对性情的陶冶移化之功。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司马迁少时游踪遍天下,影响了他日后的治学著述。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便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这是苏辙的自恨寡陋,愿多游历以开拓胸襟。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见名山大川之游,正是读书人修养的要道。














读书人虽从儒家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但在情操上却最推崇“功成而不居”的退隐人物,如范蠡、张良等。李商隐所咏“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正是范蠡之典。那些一时不能挂冠归用的仕人,也总是“百重堆案掣身闲”,乘机多近自然。至于身逢乱世,为了逃避暴政或异族统治,难免有为的儒者被迫变成逸民,隐迹江湖。有心仕进之人,不少人一生在宦游、赴任、迁调、贬谪的途中,“贬官文化”也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耀眼的独特风景线,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近。“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正是因为这些人在人生的漩涡中深刻体验了苦难,痛苦愈大,对生命的理解也越深刻,便有了文章,有了诗词。



绝妙的诗词和文章即是他们的肺腑之音。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历史上贬官们亲近过的山水亭阁,便成了供现代人参观的景点,昔日贬官之祸成就了今日游客之福……苏轼、柳宗元、韩愈当是贬官典型。苏轼不贬,不会有前后《赤壁赋》,也不会有杭州、惠州的西湖名胜。柳宗元、如果不远谪,我们今天也读不到《永州八记》。韩愈在当时的南蛮潮州虽只有七个月,让现代的潮州旅游有着着丰富的韩氏元素。




释道对儒的心理互补及调适,乃中国古代士人风骨的哲学渊源和飘逸美学的基础,头顶“儒释道”的星空,脚下一片山水田园,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写照。释道二教深入人心,寺塔道观之类遍布于名山,天下名山几被占尽,不但气氛幽静而神秘,可以谈寂灭,说空有。文人的游迹自古就与释道密切关联,山深路远之处,因为有了寺庙,方便歇脚,甚至可以投宿,僧人熟悉山中路径,又可以为客导游,广游的文人们常与僧道成为挚友。




登临山水,眺望广阔的空间,神往于绵亘的时间,或感千古兴亡,或叹宇宙不朽,最能认识自己,超越小我,甚而忘我。山水之游时凭吊古迹,多易惆怅;赏玩烟霞,则多心旷神怡。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正是山水之游的最高哲学境界。





时下中国兴起的文旅融合,冥冥之中饱含着自然山水中的文化陶冶。旅游因为文化赋能而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文化将因为旅游带动而更有魅力、增添活力……




备注:图片均摄自仰山乡村公园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