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当前正值草莓上市的季节,在江西宜春奉新县上富镇湖东村观光生态园内,一畦畦碧绿的草莓地挂着红红的果子,引来八方游客采摘。“我年年都来采摘,这里的草莓香甜可口!”游客卢小明告诉笔者。
▲游客在上富镇湖东村观光生态园采摘的草莓。杨俊 摄
湖东村观光生态园为当地产业扶贫项目,占地150余亩,是一个集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亲子乐园、康养宜居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综合体。项目全部建成营业后,预计可带动18户脱贫户、监测户年均增收8000元,同时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干洲镇岗前村绿硕生态果园桑葚采摘园。王萍 摄
近年来,奉新县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上出实招、谋新招、亮硬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该县脱贫户人均年收入1.88万元,同比增长13.7%,连续四年在省级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的等次。
▲石溪管委会毛竹加工企业员工在晾晒竹丝。陈永彬 摄
坚持顶格标准抓谋划,夯实产业发展“内力”。该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全面实行产业项目“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县级牵头抓总、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具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确定“两带三区六集群”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县划定为平原大米产业聚集区,丘陵猕猴桃、花卉苗木聚集区,山地乡村旅游聚集区,推动形成“县级有主导产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村有主打产品”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聚焦全生产要素、补齐发展短板的思路,持续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来投资,发挥辐射带动效应。2021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1.44亿元,建成猕猴桃保鲜库38座,完善产业园区道路10.5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万亩,吸引了9家从事大米、猕猴桃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前来投资发展。
▲罗市镇兰田村有机茶园。项敏慧 摄
坚持因地制宜创特色,增强产业发展“实力”。针对群众个体发展农业产业易受市场冲击等问题,该县依托资源优势,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把分散的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打造能级更高、实力更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截至目前,该县建成猕猴桃基地9.5万亩、优质有机水稻基地60万亩、苗木基地10.13万亩;培育各类新型帮扶经营主体350家,利益联结脱贫户1785户1874人, 直接带动产业区群众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大力培育红色教育、研学旅游、农业体验、温泉养生、乡村民宿等业态,打造了赤岸镇万亩猕猴桃生态产业园、干垦场大水山生态农业示范园、会埠镇天工苗艺坊、澡溪乡九仙民宿等10余个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点,创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建成绿色有机大米、猕猴桃、特种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帮扶基地120余个。充分发挥衔接资金和扶贫资产的作用,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提供岗位、帮助销售等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全县扶贫资产项目带动1764名脱贫户及监测户参与产业发展,552人稳定就业。
▲澡溪乡温泉乡宿。许晓婷 摄
坚持要素优先强保障,激活产业发展“动力”。该县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财政投入一点、乡村筹集一点、社会参与一点”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建立“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技术帮扶机制,对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提升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增收能力。
用好小额信贷、产业奖补、消费帮扶等产业政策,鼓励脱贫人口和监测自主发展产业,针对农户发展产业过程中所遇困难因户施策加以解决,提升产业政策帮扶成效。2021年以来,该县投入产业发展方面资金达6亿元,发展产业项目73个,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481.3万元,组建农业产业服务组织330个,落实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125人,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30余场(次),帮助173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完成产品销售3.18亿元。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