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唐宣宗在奉新百丈山出家时,曾经品尝过一种美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唐宣宗在奉新百丈山出家时,曾经品尝过一种美食...

转载 徐璐2023/05/29 08:32: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84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罗市湖头黄黏米果

成为农户支柱产业































黄黏米果又称黄黏麻糍或黄黏饼,尽管是山区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但在罗坊历史上也传承己久。

黄黏米果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很讲究。樊明芳老师在编著的《奉新俗话》一书中作了全面阐述:先准备好两种必备原料,一种是禾子糯米,它是一种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的特殊米种,产量不是很高;另一种是黄黏柴,是指定的十余种非常坚硬的常绿灌木,将柴烧成灰,用沸水滤出,形成一种天然的食用碱。米要用温水浸泡一夜,再用饭甑蒸熟,浇上黄黏柴灰水,搅拌均匀,再入饭甑蒸熟后,倒入石碓臼内,由男子数人用长五尺的竹杆将饭捣烂成黏糊状,取出置木板上,揉搓到有一定韧性时,将其切成若干块,再用手揉成长条状或饼状,晾干,即为成品。黄黏米果的上乘佳品呈金黄色,外表细腻光滑,脆而不断,黏而不腻,食用方便,可煎、可炒、可蒸、可煮,老少皆宜,也是馈赠亲朋好友拿得出手的农家特色礼品。

传说唐宣宗李忱在奉新百丈山出家时,下山化缘,吃到一山妹制作的黄黏米果,“良久有回味,始觉如甘饴”。唐宣宗登基称帝后常思黄黏米果之味,便派人接山妹进宫做御善,不料误传进宫为妃,山妹心不情愿,便悬梁自尽。当地为纪念这位善良的姑娘,每年腊月十五后制作黄黏米果,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并在山区客家广为流传,为黄黏米果增添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底蕴。

黄黏米果不但是罗市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成为了罗市梧岗村湖头组农户的一大产业。九十年代初,湖头组的农户开始用石碓臼手工制作传统的黄黏米果。那时条件有限,农户肩挑米果走村串户去销售,后来用自行车或摩托车配送,销售范围逐渐扩大到县城,进入县城多家酒店和超市。

2013年8月,“宜春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佈,湖头组青年肖易先榜上有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如今,肖易先已是梧岗村两委带头人。随着振兴乡村经济战略的实施,村委瞄准制作黄黏米果这一传统产业,在湖头组农户中大力发展和扶持。目前,已有20余户从事米果生产,每年从8月份至春节,市场上几乎不间断地有黄黏米果售销,凡来罗市的客人总忘不了上街买上一些回家品尝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据了解,仅梧岗村湖头组农户年销米果总量在百万斤以上。特色产业的形成,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罗市镇梧岗村党支部书记肖易先介绍农户生产黄黏米果,形成一大产业的情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奉新,传统美食,数不胜数。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和厚重文化的内涵。黄黏米果作为非遗美食连着起源于客家的万种风情,穿越千年时空隧道,又一次粘黏着新时代的气息,赋予新的鲜活生命和不一样滋味。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乡思乡音乡情里,黄黏米果总有那提起来放不下道不清说不完的故事。其余味留香,述说悠长……


(下一篇文章预告:抗日英雄赵昌彦,血洒湘江魂未归。)


-END-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