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罗坊故事】“包家”古宅的兴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罗坊故事】“包家”古宅的兴衰...

转载 方璜2024/01/13 09:01:1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19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老罗坊古建故事之三:
“包家”三幢进族人考武



 “包家”这幢古建位于现罗市镇中学边。古建系三幢进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在老罗坊的历史上算是一幢颇气派、有名气的老屋了。

我父亲解放后从港下村迁出就落户在包家生产队,我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顺理成章成了包家队的社员。之后,与“包家”朝夕相处六年,所以对“包家”队里的人员居住情况以及房屋结构布局非常的熟悉,与“包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为了解这幢古建的来历,笔者找到包氏第十世孙已有82岁的包佑清,从他回忆上辈的讲述中,对“包家”的历史过往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82岁的包氏后裔包佑清向笔者提供“包家”历史上的有关资料

道光年间,姓包的一支族人40多户从南昌迁徙去福建,后又从福建迁至奉新罗坊。当时族人的主事得知罗坊的严氏不但是罗坊四大姓氏“严、罗、王、邓”之首,而且在当地也有钱有势,便携带一些礼物前去拜访严氏的“尊长”。严氏家族的家风、德行在罗坊民众中有很好口碑,尊长见外姓人来罗坊定居表示出诚挚的欢迎,心中也凭添有几分喜悦。拜访中,包氏族人的主事向严氏尊长提出需要借款和要一块地盘建房的事宜。尊长和家族一商量,认为外姓人在当地建基业,是有了永久生存下来的意愿,以后便是罗坊的人了,即使日后若迁徙但房子还在罗坊,这对罗坊是有利的。于是便满口答应下来。

其实,这包氏40多户族人早就筹备了建房的钱,只是族人的主事多了一个心眼,以“穷”的面孔去拜访严氏“尊长”,看严氏家族是否“欺生”而另眼相待。不料严氏家族如此亲近,且慷慨借出数百两银子给包氏族人,并在严氏的管辖地划出一块地盘让包氏族人兴建基业。

这块地就是现在的“包家”。包家的族人知恩图报,把建包家的工程让严氏家族的能工巧匠来建。就这样花了两年的时间,一幢三进的“包家”大院便兴建而成。为防火患在门口挖了一口大鱼塘,俗称“包家鱼塘”,为防盗特在门前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只设置了一个大石门进院,入夜闭户,闲人很难进入。三幢进的“包家”包括边房一共40多个房间和一个马间,一门一户,上百人口从此在罗坊有了安居之地。

不久,包氏族人的主事特地邀请严氏的尊长和一些名人贤达来“包家”举行大厦落成庆典。好酒好菜接待宾客,一是来感恩严氏家族的厚爱,二是把当年借的银子加息如数奉还,以谢严氏家族急难之时的鼎力相助。

酒过三巡,菜品五味;这时,包氏族人的主事顺着酒桌上欢愉的气氛向严氏的尊长说:“这宅已建,居已安,但众口难饥,可望尊长划一些良田以解包家族人之需。”尊长一听,也是道理。心想这上百人没有事做就没有饭吃,岂不艰辛。于是,随手指着大门口一大片良田,说:“这里的良田就由包家族人耕种,按严氏族规收取田租。”接着,签定契约,以字为凭,门口的这片良田由包氏族人永续耕种利用(现建罗市初中)。从此,“包家”这一批迁徙的族人在罗坊生存下来。其包氏派号为:“君国朝开万,帮定民居佑,啟宜思先德,学维事业继,承唯在人才”共25字转轮。

历史上所属包家队管辖的“忠洁祠”

 “包家”的大门左边有一口水井,是包氏族人修的。笔者在包家队务农时没有少喝这口井的水,井水清澈,喝一口凉透心田。有印象石井圈上刻有“道光五年包家修”的字样。按时间推算,包家族人迁徙到罗坊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828年前后,至今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口古井大约毁于九十年代中期。

包家族人在清代历史上考中过一个“武举”。这“武举”不是行政官职,但相当于现在国家级运动员的档次。我记得门口立有四块高约两米的“旗杆石”,农忙时常有农户把耕牛栓在旗杆石下喂食,小孩子也常爬上旗杆石上玩耍。旗杆石真正毁掉是在2000年以后,对于那块刻有“武魁”的石匾也不知去向。

 “包家”在七十年代还发生过一场今人不可思议的丧事。居住在“包家”前幢的罗坊供销社会计罗来震的父亲罗时利和母亲彭嗣秀不幸前后两天寿终正寝,相继离逝。两位上了年龄的老人生前相依为命,死后携手同行,在罗坊历史上实属罕见。我记得是在“包家”大门口,由我主持了这场追悼会。然后十六个“八仙”抬着两口棺木沿街直下,唢呐声声招魂,鞭炮阵阵泣别;孝子贤孙一路哀号,送葬的人满脸悲容……
1976年一场洪水把包家的前门冲毁,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岁月的“包家”,如今只剩下第二幢和后院。原始的包氏族人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早年迁出,有的绝户,民国至解放后陆续又有杂姓入居。改革开放后,居住在“包家”的农户和居民相继搬迁或兴建华堂。“包家”这幢曾经让包氏族人感到荣耀,曾经在老罗坊历史上建造风格气派、壮观的古宅,在如今人们的叹息和遗憾声中落下帷幕……



“包家”的后墙仍保存完好
现将包家队全体“老社员”名单附后:熊先耀、李济连、严成吉、王永秀、严美荣、阴昌菊、刘于修、许贻爱、刘万有、谌彩英、刘万福、汪旺兰、包居长、叶厚英、包佑林、王全爱、包居春、吴家宜、包佑菊、包佑梅、阴琴英 、吴学莲、邹德兰、朱宗藩、邹庭菊、罗时兆、肖正仁、徐以嫦、余建设、余春根、王念胜、邹和秀、何长生、余婉珍、金万良、袁崇兰、周海泉、涂科秀、周文生、罗会香、包青、田梅秀、田发修、包佑清、田世连、熊字联、徐爱金、胡效想、熊贵菊、甘常淇、徐职梅、甘道友、周佩兰、陈家洗、李光华、陈传生、刘崇元、周德菊、付命林、彭学炳、甘朝吉、邹德华、严修林、左玉霞、严修江、余建柳、余名水、罗时利、彭嗣秀、王春生、严昌田、兰全爱、陈均平。知识青年:蒋有恒、孙世杰、万爱珍、万美珍、周芝萍、李玫梅等。

(采写此篇,得到包家队老社员包佑钦、刘万有及生产队长包佑文的大力协助,在此致谢!因时间久远,上述名单若有遗漏,请见谅。)

(下篇预告:老罗坊古建故事之四:“灵宫祠”曾经堆满文物古玩。)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